第172章 周朝

 對於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的農民,徵收的稅尤為苛刻。

 除了人口賦還有沉重的田賦和畜賦。

 人口賦從最早的小兒七歲至十四歲收口錢,十四歲以上徵收算賦。

 到現在的三歲小兒便開始徵收口錢,七歲徵收算賦,直至六十歲為止。

 許多貧困百姓生了女兒不願意繳納人口稅,便把女兒溺死掐死。

 這條法令出來,至少能挽救許多女孩兒的生命。

 免收三年賦稅,更是令人振奮。

 周誠也非常高興,誰當皇帝他無所謂,他在朝廷裡有靠山就夠了。

 天下太平,百姓不缺吃喝,就能做生意掙大錢了。

 “這三年咱們可得多種糧食,多養豬,爭取把欠大郎的債都還了,再把家裡茅草屋推了蓋成青磚大

瓦房。”

 “對對對,來年肯定是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咱們可得抓緊機會掙錢屯糧。”

 “咱們聽大郎的,大郎讓咱們怎麼做就怎麼做。”

 “是這個理兒,若非大郎,咱們這會兒在哪逃難都不知道。”

 村民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興奮地探討著未來三年如何發家致富。

 以往不敢多養家畜,一方面是沒有多餘的糧食,另一方面就是朝廷按照牲畜大小收畜賦。

 辛苦養一場,要交四成的稅,著實不划算。

 故而許多人家都不願意多養,養的越多越便宜了朝廷。

 周誠種了兩年地養了兩年家畜,從未交過田賦和畜賦,他都快忘了還有畜賦這茬。

 這會兒聽大家議論才後知後覺的想起,確實有這事兒。

 前朝規定開荒三年不交田賦,可沒有三年不交畜賦的規定。

 周誠悄聲問里正。

 里正同樣小聲回答:“是彭大人擋下來了。”

 周誠於村民有天大的恩情,自然不會有人去告發他。

 更何況父母官都裝作沒看到周誠家大大小小几千隻家畜,就算有人眼紅也不敢去惹怒父母官。

 挨板子蹲大獄都是輕的。

 周誠恍然大悟,喜滋滋地說:“原來是這樣,大哥對我可真好。”

 做了好事居然不讓他知道。

 果然朝廷有人好辦事兒。

 隨即又想到那位英姿颯爽,砍人腦袋眼也不眨如同砍西瓜一般的盧將軍,如今成了身份尊貴的公主,不知她還會不會繼續待在軍營,帶兵打仗。

 青州這邊,趙慶已經收穫了第一批蘿蔔。

 種的是本地的蘿蔔種子,個頭較小。

 不是周誠不願意把高產種子拿出來,實在是種植面積大,他沒法當著呂家父子的面變出大量的種子。

 在將士們精心呵護下,蘿蔔比周誠預期的產量更高。

 土豆長勢喜人。

 趙慶做了幾個月知州,發現做文官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盧清婉並不會在青州長待。

 她爹成了周朝的開國皇帝,但並不意味著天下就已經太平。

 還有不少起義軍和山匪需要剿滅,邊境上亦只是暫時的安定。

 她一個哥哥駐守在西北,一個駐守東部,她來青州主要是剿滅逃到青州,盤踞在青州東北部的一支起義軍。

 順帶幫趙慶鋪路,免得他撂挑子不幹。

 事情處理好便要回京都,無論是做養尊處優的公主,還是駐守一方的將領。

 得看她父皇的旨意。

 ......

 殷氏幾人到陳家外便聽到哭聲一片。

 殷氏小聲叮囑兒女:“你們也哭,哭的越大聲越好。”

 陳父陳母對孫女只是口頭上的喜愛,嘴上沒少說無論孫男還是孫女,同樣喜愛的話。

 實際上,有什麼好東西全都是孫子的,孫女只有看的份。

 小孩子精明著,能分出誰是真正對自己好,誰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陳月和堂姐堂妹們對陳父的死,並不會跟陳近陳遠兄弟一般感到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