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不能忍了,淘汰羅敘!
在短劇市場裡,年齡40到60歲的用戶佔據相當大的比例。
60歲以上的用戶也佔了10%以上。
相比於年輕人,他們對短劇的付費意願更強烈。
這也是為什麼“黃昏戀”題材的短劇有了生存空間,甚至走紅社交平臺。
中年霸總愛上清潔工阿姨,疊加家長裡短、狗血深情,頗有種當年的八點檔劇情文藝復興的感覺。
實際上,有為數不少的短劇編劇在尋找創作靈感時,會去觀摩當年流行過的那些電視劇。
《渴望》、《搭錯車》、《我的醜娘》、《啞巴新娘》、《都挺好》等等。
找切入點,找劇情點,或者找劇情大綱。
還有些則是去泰劇中找靈感。
別的不說,泰劇和短劇在一言不合就打耳光方面,有著驚人的共鳴。
羅敘在寫《老有所養》時,腦海中就回憶起某段電視劇的某段劇情。
好像是一個老太太把幾個不孝的兒子告上了法庭,要向他們收取房租。
正當那幾個兒子和法官等人疑惑的時候,老太太說出真相——
她的幾個兒子都在她肚子裡住過九個多月,所以要交房租。
他沒有具體看過那部電視劇,但這個片段卻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這也是可以在新作品中致敬和擴展的經典橋段。
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羅敘已經寫完粗綱和幾個人物小傳。
註定是一出又苦又虐又時時惹人生氣的戲。
一個矛盾接著一個矛盾,一個誤會連著一個誤會。
三個兒子,全員惡人,但似乎又都有那麼一點源於現實的情有可原。
老大要忙著談生意,老二要忙著上班工作,老三要忙著照顧老人以及從大哥二哥那裡弄錢。
管得最少的老大,反而最喜歡通過表演震怒來表達自己的孝順。
也可以藉此探討一個問題:
對父母而言,到底是在外地幹得好的孩子好,還是陪在身邊沒有出息的孩子更好?
因為是互聯網短劇,難免要借用某些互聯網上眼熟的段子:
“孩子在飯桌上流口水,覺得可愛,為什麼老人流口水,會覺得髒?”
“因為疼愛他們的人不在了。”
……
老人和老三一家子一起吃飯,分兩個桌子。
老人自己一個人默默吃饅頭鹹菜,老三一家子吃大魚大肉。
老三的孩子問爸媽:“為什麼讓奶奶自己吃饅頭鹹菜?”
老三回道:“因為奶奶老了,消化不好,不能吃魚肉,只能吃饅頭鹹菜。”
孩子若有所思,就說:“知道了,以後等你們老了,天天給你們吃饅頭鹹菜。”
……
總之,這是一部觀眾定位十分明確的短劇。
回到禾城,短暫停留,又轉戰申城錄戀綜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