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以史為鑑(二)
這步步的退讓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千金買馬骨,以身做則,讓才能之士都能效仿自己,群臣群策群力把江山治理好,而不是去挑動矛盾,扯旗造反。
但就這樣,燕郡王羅藝、廬江王李媛、義安王李孝常、長樂王李幼良等接連造反做亂,甚至這些人裡還有本應成為皇族羽翼的李氏宗親們,他們不是為了天下百姓,純粹是為了自己的野心。
可以說李世民無時無刻的不在想著,怎麼樣讓江山永固,永遠在李家的手中,而不是未來被其他的世家大族或者地方反王們所取代。
李言提出的疑問,李世民早就想過無數遍了,由其是那些完成了大一統的王朝,為什麼他們守不住,項羽和曹操就算了,李世民自認自己能力在他們之上。
提到贏政和楊堅,李世民就有點躊躇了,這兩人建立的王朝,和在他們當政時期王朝的強盛程度,都不是現在的大唐所能比擬的,李世民自覺這兩人都不是昏君,不然也不會取得那樣的成就。
可連他們都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自己行嗎?
前兩者至少沒有在活著的
時候,把天下搞定,可後兩者呢,不但完成了大一統,還治理的頗為強盛,可前腳撒手人寰,後腳天下就亂了,是繼承人沒選擇好,還是江山本身就不牢固呢?
胡亥還好說,時間太遠了,歷史上記載的就不是個好東西,更是勾結大臣擅自篡位的。
可楊廣之事就發生在自己的眼皮下,歷歷在目。
楊廣那人自己也見過多次,絕對不是個昏聵無能之輩啊?統一南北,舉科舉,開大運河,徵高句麗,一莊莊一件件,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兒,現在的大唐都因此而受益,至於高句麗,說實話,在李世民心中,自己早就想徵了。
貪安一虞的彈丸之地,卻屢屢與天朝上國相抗衡,若非楊廣因徵高句麗而亡國,現在朝中談高句麗而色變,無論誰提起來,都會受到滿朝文武的齊聲討伐,使得李世民也不敢提。
不然,他早就盡起大軍,將之掃滅了。
在李世民看來,高句麗滅之不難,楊廣就是太貪心了,又想征伐,又想利用征伐之事發動對世家貴族的戰爭,兩面做戰,腹背受敵,這才致使諾大的帝國轟然坍塌。
若不動內部,僅僅只把征伐高句麗當成一次純粹的軍事對外戰爭,大軍一到,絕對將高句麗碾為齏粉。
大隋之亡,李世民看得很清,絕不是因為征伐高句麗的原因,倒有一些像秦朝時期,民力透支太過,內部矛盾太多,再加上外患,內外一齊爆發,楊廣無力收拾才導致隋朝二世而亡的。
雖然自己在名義上也是帝二代,但在李世民的心裡,自己才是大唐真正的開國之君,實際上的帝一代,李淵不過是劉邦的劉太公而已,只是自己孝順,才讓他裝了幾年逼。
自己早就該做皇帝了..
而當了皇帝之後,李世民考慮的事情就只有兩個了,第一是如何才能讓自己長生不老,永遠的享受下去;第二個就是萬一前一個達不到,自己也要遴選一個優秀的後世之君,萬勿重蹈歷史上那些短命王朝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