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的石頭 作品

第700章 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福禍避趨之!


 第700章 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福禍避趨之!

 可關鍵是帳面上應該是拔出五百萬貫,可實際上庫藏裡只能拔出四百萬貫,到地方上再層層苛扣,雁過拔毛,僅正常合理的‘損耗’就達一百萬貫,還不算那些貪腐官員私下再截留的了。

 最後落到實際只有二百五十萬貫,其中一半都做為‘損耗’給漂沒了!

 所謂損耗,在明朝以後叫火耗,字面上是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實際上就是各種攤派各級官府施加的附加稅。

 有中樞的,也有各府道州縣的,很難介定是否合理是否合法,這一塊從古到今都是一筆糊塗帳,不是算不清楚,是根本就不能算清楚,是朝庭理論預算和實際地方需求中的一條模糊的彈性空間。

 熟知內情的官員人都知道,這些損耗從根子上來說就缺了一大塊,即有各級官府維持地方治理的硬性客觀需求,也有一些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灰色收入。

 之所以無法算清楚,歸根結底,這一塊從設計之初就是用來合理的將國庫每年的‘赤字虧空’分解到全國各地,一地擔一點,一點點兒給消化分解了。

 不然,那些赤字怎麼辦,難道真的是朝庭去借錢補上不成,這個時代又沒有銀行可以印錢,更沒有發債一說,要是去年虧空今年補,那今年的虧空又怎麼辦?

 而這一塊往往又因為朝庭監察不到位,給了各級官府渾水摸魚的機會。

 天下的治理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並不能像公司的財務管理那樣每一分錢的用處都計算的清清楚楚,嚴格按照預算規劃來。這些詳細李言在大清的時候,就瞭解過一些,到了大唐,就看得更清楚了。

 而李言都清白的事情,魏徵就更是心知肚明瞭。李世民上位後,勒緊褲腰帶,三年下來,也沒有節省到多少錢。

 雖然魏徵不管戶部,但他知道,朝庭積攢下來北伐突厥的錢糧折算成銀錢,不會超過五百萬貫。

 而今僅一個飛虎軍用了十多天,就折騰出來近兩千萬貫的鉅額財富,對於李世民來說,絕對一筆無法拒絕的天文數字,有了這筆錢,無論是打仗還是善後,都綽綽有餘了。

 難怪最近在朝堂上,雖然群臣們不安,但李世民卻是天天心情大好,彷彿卸下了一幅重擔,有時還能和他們這些臣子們開開玩笑,搞了半天,是北伐的軍費有了著落。

 想到這裡,魏徵舒了一口氣,即然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腐蝕案件,那他就放心了。

 有李世民的背書,難怪太子殿下有恃無恐,自己真是白擔心了一場。

 想想也對,近兩千萬貫的案子,還是發生在太子親自主持的領域裡,竟然神不知鬼不覺,不但皇上不知,就連房玄齡和高士廉這些人也都選擇了漠視,朝中眾臣都彷彿沒有發生過似的。

 只有自己還傻乎乎的被矇在鼓裡

 魏徵沒好氣的將帳冊往案上一丟,帶著些情緒的說道:“看來,老臣是白替殿下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