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再次出手
自己還是要多備幾個方案,以確保萬全,而不能將希望寄託在康熙身上。劇中的老八就一直對康熙抱有幻想,直到最後一刻,都希望老爺子心裡默定的皇位繼承人是自己,而老四就理智多了,雖然鄔思道告訴他有八成的希望,但是他要的不是八成,而是十成十的皇位。
就算只差半成,也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成功了!就是九五之尊,這萬里江山的主人。失敗了!哪怕暫時留得一條性命,早晚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幾十年的爭鬥,早已讓這些兄弟沒有半點手足之情,剩下的全是成王敗寇,你死我活。所以,跟本就沒有什麼八成、九成,要麼就是半成都沒有,要麼就是十成十的皇位,老八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敗了。
而老十四被任命為大將軍王的時候,老四也並沒有因為老十四是自己一母同胞的骨肉,便盲目信任,而是用了更加信任的年羹堯去制約,不管老十四是不是忠於自己,都要確保他不能做亂。
最後康熙晏駕的當晚,老四在去行宮的最後一刻下了決心,與其去賭康熙的內心選擇,不如相信自己。
在那種情況下,老四豁出命去一博。
也就從側面證明了,在他眼裡,康熙未必會選擇他,雖然康熙喜愛弘曆,接到了身邊陪養,但身居高位者都是多疑的,誰也不敢輕信,焉知這樣的行為,不是老爺子在迷惑自己!
而老八最後抱有期待,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康熙是有可能將皇位傳給老八的。
老四和老八都是一時瑜亮的傑出人材,要相信處在當時的境況下,他們的判斷並不是沒有道理和依據的。
不知道老鄔是憑藉什麼做出康熙心裡默認繼位人選是老四的判斷,為什麼老八和老四這兩個當事人,都不能做出這種結論。
正因為沒有把握,老四才讓鄔思道在未請旨的情況下,放了老十三,讓老十三前去豐臺大營,殺了一心跟隨老八的成文運等一幫八爺黨的人,接手豐臺大營,領兵前去暢春園。
這是什麼行為,說白了,就是造反。
就是你若是傳位於我,我就是護駕,若是沒傳給我,我就用手中的刀槍把皇位搶過來。
這才是有大氣魄,大格局。
破釜沉舟,孤注一擲!
李言在心裡暗道,自己要學成功的例子,不能學失敗的經驗!
康熙將弘曆帶到身邊陪養的行為,給了李言極大的不安。若是老四不能繼位,這樣隔代陪養的行為就完全是無意義的,康熙不會做無用功,事實表明老爺子心裡還是傾向於老四。這樣下去,最後的結果恐怕不會改變,自己暗中出手將康熙的眼光引向老四府裡的死士,想來老爺子現在也已經有所察覺。
但老四府裡卻沒有發生任何動靜,難道就這樣算了,不追究了,皇子擅養死士以圖大位,這樣的事情也可以不管不顧。
康熙做為一國之君,這輩子見過的事情太多,包容性也大。或許這樣的事情,並沒有觸及到他心中的底線,才可以視而不見。
或許他還會認為,這種行為是掌控力強的表現。
李言一時心亂如麻,心中曾經閃過的念頭再次浮現在腦海裡,清朝是發起於東北的女真族人。
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屬於遊牧民族,並不是純粹的農耕民族。這樣的民族骨子裡就有弱肉強食的本性,歷來草原部落的大汗更迭,都伴隨著血腥與殺戮,大家不但不會覺得這樣有什
麼問題,反而還更加祟拜通過鐵血上位的新任可汗。
想到這裡,李言的心慢慢沉了下去,臉色極為凝重,心裡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或許...
心裡‘噗通...噗通...’的跳了起來...
李言將手一伸,手中憑空出現一支長箭。看到這支箭,李言的眼神變的幽深,表情也格外凝重,整個人的心也變得極為冷靜,似乎一支箭便代表了一條生命。或許不僅僅是一條人命的問題,李言在心裡不斷的衡量著,這一箭射出去之後的利弊得失,以及後續的形勢變化,不知道會給自己帶來未知的風險還是機遇?
經過反覆思量,李言還是覺得,自己有必要將事態升級,進一步攪亂局面,不然合法繼承的可能就會微乎其微。而最後通過兵變上位,那樣也將面臨諸位兄弟的不服,總不能將他們都宰了吧!
那樣朝局就會大亂,甚至天下動盪。
老四胤禛上位後面臨的局面,自己並不想再重複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