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不蒸 作品

第217章 春秋之筆


 自小就被不知多少飽學之士圍著,作為史記中的經典篇章,趙禎自然很熟悉。

 不光趙禎熟悉,一旁的李治也能倒背如流。

 李治不解的問道:“阿兄是想說,項羽突圍之事,太史公在其中有所曲筆?”

 “你聽我分析便是。”李放沒有正面回應。

 略一思索,李放開口道:“看這段項羽的突圍的記載,我用現代話給你們翻譯一下啊。”

 “項羽與劉邦決戰,兵敗之後被困垓下,兩軍對峙之時,項羽還有近十萬之眾。然後就是四面楚歌,不只是楚兵心寒,項羽自己也膽裂驚慌。”

 頓了下,不顧二人驚訝的表情,李放繼續說道:“思索之下,項羽親點八百精銳隨他一同突圍,為了保密,甚至沒通知剩下的主力,怕驚動外面的漢軍。他想靠著剩下不到十萬的楚軍,拖延漢軍的步伐,為自己的活命爭取時間。結果他算錯了,漢軍只調動了五千騎兵來追擊項羽,然後項羽就死了,再然後,楚地就降了。”

 雙手一攤,李放看向二人:“事兒就是這麼個事兒,項羽就是這麼丟臉,丟下建制尚存的主力部隊,主將率親兵突圍。當然突圍是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話,就叫逃跑。”

 “這......”

 趙禎和李治都沉默了。

 畢竟李放口中的項羽是一個丟下軍隊,只顧自己逃命的小人,與他們自小所學的《史記》中的論調不一樣啊。

 李放見他們不能接受,便再度開口道:“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打了敗仗並沒什麼大不了的,誰還沒打過敗仗?可明明項羽還有一搏之力,卻主動丟下全部軍隊,只帶少數精銳逃生,不得不說,他這個求生欲也是夠強的。”

 “可四面楚歌之後,楚軍心智已喪,項羽那也是迫不得已吧。”趙禎還想試圖為項羽挽尊。

 李放不屑的說道:“史書寫的明白吧?是,楚軍士氣不高,但上面可有寫楚軍成建制投降了?全軍建制還在,項羽本人也有號召力,只是他覺得留在原地帶領士卒戰鬥,是死路一條,這才棄軍而走!”

 以往因為《史記》中的記載,趙禎常常感慨於項羽的悲壯,現在被李放這麼一拆解,他頓覺索然無味。

 他不通戰事,但就李放的解釋來說,好像確實是這樣的。

 “司馬遷不愧是司馬遷。”李放再度開口,“原本是一場無恥的保命之舉,在他筆下卻描繪的如此悲壯,令人不自覺的忽略了其中的本質。什麼叫春秋筆法,這就叫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是什麼?

 春秋筆法不是簡單的顛倒黑白,更不是憑空捏造。

 在真正的歷史中,有時候只需要忽略某些不起眼的細節,或者故意重點著墨某些橋段,都有可能將一件事的結論導向另一個方向。

 趙禎和李治都不說話了。

 從小教育他們的都是當世的飽學之士,古代可沒有這種質疑權威的教育,對於那些前朝經典,每個儒生都恨不得奉為至理,哪裡還敢去解釋其中的他意?

 也只有在李放這裡,二人才恍然大悟,歷史原來還能這麼看。

 見二人久久不語,李放忍不住在他們面前揮揮手:“回神了!”

 趙禎搖了搖頭:“聽君一席話,感慨頗多啊。”

 李治也深受啟發。

 “所以說啊,話語權這種東西,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好。不然你有什麼好政策,在那些官員手中,鬼知道會變成什麼樣?青苗法,不就是這麼變成壞法的嗎?”

 贊同的點點頭,趙禎再度開口說道:“可我還有不同的意見。”

 “你說。”李放伸手示意。

 趙禎正色道:“你方才那些話,也大都是根據《史記》推論而來,而你的論述方式,與太史公也有些不謀而合。你這難道不是一種春秋筆法嗎?用你的方式,來解釋了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李放意外的看了眼趙禎,沒想到他還能想到這一層去。

 李放也沒狡辯,乾脆的點頭承認:“沒錯,我的說法,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面之詞。歷史並不是客觀的,一千個人裡,可能有一千個不同的解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