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 作品

第二十一章尸位素餐




            護匈奴中郎將顧名思義,即都護南匈奴諸部,故其所駐紮的位置與南匈奴王庭同在一地。

東漢初年時,南匈奴王庭在雲中郡,但因防止北匈奴聯絡南匈奴,於是將南匈奴王庭南遷至西河郡的美稷縣,至此護匈奴中郎將便與之同駐在美稷縣。

時營兵兩千五百人,以為監視南匈奴單于。凡南匈奴單于忤逆漢室者,中郎將有權行廢立之事。若南匈奴人叛亂,中郎將有權率兵擊之。

漢明帝時期,隨著北匈奴強盛,為防止南匈奴人叛逃,將度遼將軍常設化,其駐地選在距離美稷縣僅距上百里的五原曼柏縣。

至此東漢算是形成了以度遼將軍、護匈奴中郎將兩位兩千石上將,率度遼、護匈奴二營兵都護匈奴王庭的制度,其持續時間有百年之久。

二營之所以一廢一遷,並且造成南匈奴王庭的南遷,與張虞之父張冀十年前參加的那場漠南大敗有關。

那場漠南大敗,不僅導致了邊塞防禦體系的瓦解,還讓度遼、護匈奴二營兵馬折損殆盡,連同匈奴單于所部精銳都覆沒在漠南。至此為了避免鮮卑的南下劫掠,以及防止匈奴人聯合鮮卑人反叛,匈奴王庭再度南遷。

匈奴王庭的南遷,連帶護匈奴中郎將南遷,在美稷縣駐紮的度遼營也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河太守協同護匈奴中郎將都護匈奴王庭。

西河郡舍郡北兩百地,郡治南遷至呂梁山的東側的離石縣(今呂梁市)。而匈奴王庭則遷至距離石縣數十里的皋狼縣,並在縣內修築左國城,以為護匈奴中郎將治所,並供匈奴單于居住。

張虞從關中穿河西郡歸鄉時,與眾人路過左國城,但出於趕路的需求,並未入城拜見王柔。

今欲至左國城,張虞需從祁縣西行,翻越呂梁山,需經晉中重城於離城,方能至左國城,二者之間相距三、四百里。約走了三、四天,張虞在四月下旬至左國城。

左國城三面環崗而築,西臨幹河,匈奴部民沿河谷居住。

當張虞到左國城時,已是農忙之時,處處可見匈奴部民在幹河兩側耕作,且有不少人在河谷外的山嶺地區放牧,仔細觀察部民服飾,部民不再以毛皮為衣,而是以粗麻為服,倒是服飾上依舊保留不少胡人風俗。

顯然經歷近一百年的漢化,常年生活在半農半牧地區的匈奴部民,在風俗服飾上,漸漸趨向於漢人,而不似生活在大漠上的祖先。

然張虞清楚,並非所有南匈奴部民都似他眼前所見的這般,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南匈奴部民因生活環境之故,部民在風俗習慣上不會具有太高的漢化水平,會更類似大漠胡人。

在遞交上任公文後,張虞在王柔的准許下,得以進入左國城的內城。

內城為匈奴單于與護匈奴中郎將所居住,而為了控制匈奴單于,城中的護衛非由匈奴兵提供,而是由護匈奴營兵提供。

順階而入堂,張虞得見一中年男子端坐於榻上,不知和身邊人在交談何事。其相貌談不上出彩,讓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臉上的酒糟鼻,紅彤彤的鼻子格外引人注意。

見到男子具有酒糟鼻,張虞便記起王宏講述晉陽王氏的特徵,凡晉陽王氏之人多酒糟鼻,而中郎將王柔的酒糟鼻特徵格外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