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京兆杜畿
進,今任鄭縣令,尚不細明鄭縣內情,還望府君不吝指教!”
“請府君指點要事!”鍾繇說道。 常洽點了點頭,說道:“鄭縣為出入關中之要道,今西北叛軍猖獗,故道路與驛站為關鍵,故不可有失。其次,鄭縣上任縣令常年不理政事,縣中所積案件眾多,百姓民怨漸起,我初命功曹杜畿暫理刑事。” “杜畿?” 張虞心中微動了下,他前世瞭解過曹魏良吏,杜畿其人有所耳聞,為名將杜預之祖父,個人的政治才能似乎非常出眾,但因各種原因,算是被大材小用了。 或許瞭解張虞第一次出任長吏,常洽將鄭縣情況講得頗是詳細,而張虞收斂心神,認真聽常洽的講話。 常洽告誡說道:“末者之事,鄭縣北臨黃河,南近大山,縣內山多而田少,故百姓無餘田耕作。當下流民因戰亂而東行就食,張縣君需好生處理此事,以免滋生民變。” “多謝府君叮囑!”張虞感激道。 常洽所講的內容,基本是張虞治理鄭縣的關鍵任務。而這些工作任務除了流民問題棘手外,其他兩件事談不上難辦。 畢竟朝廷需要的地方維穩,而不是讓張虞搞檢核田畝之類的高難度工作。如果張虞連治安這種最基礎的事搞不好,官帽大概率不保,會被朝廷直接罷免官職。 “至於陽陵縣?” 常洽沉吟少許,說道:“陽陵縣東南新修涇水渠,然河渠多有損壞,今欲灌溉農田,還需重修河渠。另縣內多有宦官門吏,鍾君欲治陽陵,還需多多注意……” “諾!” 鍾繇臉色微凜,他的任務看似不多,但難度卻比張虞高。張虞縣內最棘手的是流民問題,而他治下卻是宦官門人的違法問題。 接著,常洽與二人針對兩縣政事,又聊了幾句,直到其他事務打擾,這才讓停下溝通,讓屬下功曹接待二人。 次日,張、鍾二人離開長安,因陽陵在渭河北岸,而鄭縣在南岸,二人不得不在渭水河畔話語分別。 與鍾繇分別之後,張虞在常洽的安排下,乘舟順渭水而下,至鄭縣河津上岸。 因長安有人提前知會,鄭縣內的屬官在縣功曹梁彌與郡功曹杜畿的帶領下,在津口等候張虞。 為了歡迎張虞,縣吏們鼓譟出來歡迎聲勢不小。張虞不好駁眾人好意,遂是拉著梁彌、杜畿二人登車而行。 少頃,張虞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縣府,接見鄭縣內的從吏。 按東漢制度,縣令、縣丞、縣尉由中央任命,縣中屬吏可由縣令自己徵辟。 今鄭縣空缺縣丞多年,而縣尉尹懷今不在縣中,因出現了猛虎傷人事件,目前在山裡帶鄉民狩獵猛虎。 除縣丞、縣尉外,屬吏以功曹梁彌為長,其類似為官。而梁彌為鄭縣大族梁氏族人,在縣內多有威望,今出任功曹已是多年,鄭縣換了三四任縣令,而梁彌依舊為功曹。 郡功曹杜畿為外來人,受常洽指派到鄭縣暫理刑事案件,其身份不用多說。僅是杜畿二十歲的年齡,讓張虞忍不住感嘆杜畿真就天資聰慧。 在長安時,張虞便有向人瞭解杜畿,杜畿的先人雖然可以追溯到杜周、杜延年二人,但到杜畿父親時,杜氏已經衰敗,數代不為官吏,僅以耕作為生,家境貧寒。 杜畿母親去世,父親續娶。沒過多久,其父去世,杜畿與其後母為生。但後母性情刻薄,杜畿雖飽受其苦,但也因孝而出名。 在常洽賞識下,杜畿在去年被徵辟為功曹,因表現政績出眾,今年被安排到鄭縣,暫代鄭縣令。 梁彌、杜畿二人之外,鄭縣屬吏有五十餘人,分屬於各種部門,雖有諸多曹名,但經張虞的梳理,用後世的組織架構來看,大體可分為八個部門。 其分別為治安、武裝、交通、財政、民政、門下(秘書處)、綱紀等八部。其中綱紀為首,包含了官員長為功曹梁彌,縣令、縣丞不在時,縣中事務由梁彌主持;紀委為廷掾,此職務歸郡裡安排,負責監督縣吏,今由郡功曹杜畿兼任。 因縣級部門之多,張虞一時間記不得太多人名,僅能記住幾名主官的人名。想對各部門吏員有細緻瞭解,還需等到張虞開展工作。 但從基層架構來看,漢代的基層部門已有後世行政部門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