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郎官的第一天
。
等考核期滿,最忙碌的時候也結束了,通過考核的孝廉就會被外放出去。每年都是這般循環反覆,算是讓孝廉們提前適應工作生活。 當然,有時因官職緊俏,不是所有孝廉都有機會出任官職,還是要看實習期間的表現。 聊了半響,在眾人的等待中,令史帶著三名侍郎而來。 令史用官腔說了幾句廢話,便因事務匆忙之故,讓五名侍郎各領走一批孝廉。 張虞、鍾繇等五人被一名鄧姓侍郎領走,其自稱鄧廣,聽其南陽口音,可知其為南陽人。 鄧廣為人和善,以溫和的語氣,向五人介紹客曹工作內容,並叮囑在考核期內的注意事項。 帶著張、鍾等五人逛了一圈客曹後,鄧廣便向眾人分配相應的打雜工作,如搬運四夷朝貢的貨物,或是整理朝貢的流程。而鍾繇的話,被分配去整理朝賀事宜。 或許是提前有過了解,知道張虞精通鮮卑語,故張虞被鄧廣派去與胡人打交道,倒是惹得眾人羨慕。畢竟與前來朝貢的使者溝通,無非是費口舌,而不像他們需要四處奔走,幹賣力氣的活。 張虞被安排去與胡人打交道,當天就跟著李姓的令史去接見朝貢的代郡烏桓。 因同屬東胡民族,加之草原雖說幅員遼闊,但語系著實單一,故鮮卑語與烏桓語幾乎沒什麼區別,張虞作為輔佐翻譯,並沒有什麼問題。 倒是輔助口譯的劉侍郎水平真就一般,遇見疑難字詞,結結巴巴,詞不達意。 “侍郎!” 為了照顧劉侍郎的顏面,張虞湊在劉侍郎耳畔,以微弱之聲,說道:“dγa是書冊之意,烏桓人想要我朝賜些醫師、工匠書籍給他們!” 劉侍郎瞧了下張虞,並低頭向李令史重新翻譯了一遍。 得聞代郡烏桓欲學工藝類的書籍,李令史神情微變,說道:“律法有言,不得授醫師、工匠之學。我朝仁德願授儒學教化,並按規格回賜口糧、巾帛。” 顯然東漢王朝非常清楚,漢人能勝胡人的基礎是科技優勢,利用堅固的甲冑、鋒利的兵器、超長的弓弩射程,去維持漢軍單兵的作戰能力。 劉侍郎翻譯了下,烏桓首領露出惋惜之色,但又只能接受。 經一番聊天下來,代郡烏桓向東漢朝廷進貢了兩千匹馬,而朝廷賞賜按規格回以口糧、鐵器、巾帛。 在張虞看來,如以市場價計算,烏桓會更佔便宜。但是張虞其實能夠理解,代郡烏桓有守塞的軍事任務,朝廷必須給予一定的軍事費用支出,以來維持幽州外圍的邊防體系。 同時如果從騎兵角度來看,東漢軍隊體系以胡人僕從兵為主,不似西漢發展大規模騎兵,故東漢的馬政沒有延續西漢大規模養馬的政策,而是採用多途徑獲取馬源的政策,而朝貢則是戰馬來源的主要渠道。 因幫襯了劉侍郎,那劉侍郎整日都帶著張虞,說話面容較之前和藹了許多。 在送走代郡烏桓後,張虞身份微末,無資格參與高層會議,故被打發到角落休息。 但張虞樂得清閒,抽出時間前去看望鍾繇,順手幫了些力氣活。 直到臨近下班時間,張虞、鍾繇二人才被鄧廣喊去用膳。 機關食堂這一習慣其實在很早便有,先秦時期因非俸祿制,故君主都會提供伙食於臣子。而隨著秦朝推行俸祿制,君主便取消了提供伙食這一傳統,除非君王主動賜膳。 到漢朝時期,重新恢復了機關食堂制度,但能去機關食堂(太宮)用膳者需八百石以上官吏,基本是中央的高級官吏,尋常官吏需要自己帶飯。 漢明帝時期,郎官藥崧在尚書檯值夜,因家貧沒有自帶夜宵,飢渴難耐時,竟吃竹蓆充飢。漢明帝夜巡得見藥崧這般,賜尚書以下官吏朝夕兩次公餐,並就此成為定製。 前世沒吃過機關食堂,今世反而吃上了更高級的中央機關食堂。 因張虞、鍾繇早到,提前搶佔了席案,二人面對面用膳。而許多後到的孝廉只得拎著太宮分發的漆盒回臺閣用膳,之後再將漆盒送回來太宮。 鍾繇吃著米粒,忽然笑了下,說道:“我聽聞太宮食膳美味,今日嘗之,果如往人所言。” 張虞笑道:“那當多吃些,今後如若外放,怕不知何時才能再次吃上太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