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一次教導與禮物
抿了一口小酒,郭爺爺驚訝地抬頭看了一眼江遊。
“接著說,如果你說得滿意了,那我這還有一個隱藏的小禮物一塊給你。”
“這可是您說的哈,不要反悔。”
江遊搓了搓手,壓下了略微有些激動的內心。
直到自己心平氣和時,才把硯臺從其中拿了出來。
“大丈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一口唾沫一個丁,我什麼時候反悔過!”
郭爺爺不屑地冷哼了一句。
江遊也沒有回答他,反而是仔細打量著手中的這方硯臺。
硯臺,其中以硯材最為主要。
其中以東山省青州的紅絲硯、東廣省肇慶的端硯、徽安省古歙州的歙硯、肅甘省卓尼的洮河硯最為突出被稱之為“四大名硯”
此言一出,郭爺爺微微點了點頭。
“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十分原始,是用一塊極小的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
“至漢時,硯上才出現了雕刻
,有石蓋,下帶足。”
“魏晉至隋時期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都屬於它的特色跟特點。”
說完後,江遊沉吟了片刻,再一次仔細觀察了足足有五分鐘。
好似是在苦思冥想自己腦海中那點所剩不多的東西。
“像眼前這個箕形硯,其實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
“到了宋朝時期,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臺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各種各樣的硯臺也層出不窮。
“不過四大名硯的地位一直是無法撼動的,尋常讀書人,如果遇到哪怕是耗費極大的代價都想得到一方。”
“不過!”
他故意卡了個點,頓了一下接著道:“其實說是四大名硯,紅絲硯、端硯、歙硯、洮河硯。”
“但後來古人又將西山省的澄泥硯,同列為四大名硯,其實是有五大名硯臺而我手上的這一尊就是。”
“只是澄泥硯,是在清朝時才被逐漸發掘並使用的。”
“可這尊古硯的年份卻是在唐朝,由此更見它的彌足珍貴。”
“當然也不排除您老弄個假的來忽悠我。”
江遊說完之後聳了聳肩膀,把硯臺放了回去顯得十分光棍。
“憊懶貨!”
郭爺爺笑罵了一句,不過內心的震驚卻是掩飾不住的。
這雖然只是一些最基礎的知識,但想要在這些基礎知識中找到關鍵,並且逆推回去是很難的。
因為這方硯臺只要是拿出去,尋常人都會將他認定是清朝時的仿唐品。
但只有這小子敢一口咬定它是唐代的。
雖然最後說的不敢確定,但前面表現出來的自信就是在表明,他百分百肯定這是唐朝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