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初步完成
趙三才用手中的鉛筆,將腦海中那個靈光一閃的物品快速的塗畫在了筆記本上。
主體為汽油桶,桶的前部有著兩個支架,用以支撐著桶口處於朝上的狀態。
這是什麼?
在塗鴉嗎?
自然不是。
別看只是一個大口徑的圓柱汽油桶,但它卻是一個能將炸藥包拋飛出去的發射器。
我軍很早時期就開始使用炸藥包了。
尤其是在抗戰時期,因大炮急缺緣故,又根據當時戰爭形勢的需要,對炸藥包的使用更加廣泛起來。炸路橋,炮樓,火車等等隨處可見。
我軍所使用的炸藥包裡所使用的炸藥,都是粉末狀的。類似現代炸藥那種固體塊狀形狀的,非常少見。所以,這些炸藥實際使用的時候,需要把這些粉末狀炸藥,捆起來,再插個雷管,雷管連接導火索,導火索連接拉火管。實際使用的時候,拉火管一拉,人跑開就行了。
雖然使用簡單,但危險性也是非常的大。
從方才那兩位軍工人員的談話便可知曉,想要去炸掉敵人的炮樓、碉堡之類的,需要咱們的戰士抱著炸藥包冒著敵人的炮火前去。
其過程自然是兇險萬分,稍有不慎,便會倒在前行爆破的路上。
經典影視《董存瑞》裡最後解放隆華中學片段,便有不少戰士手抱炸藥包,冒著敵人的炮火去炸敵人碉堡的鏡頭。
尤其是最後,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炸掉敵人橋型暗堡的那一幕,更是震撼人心。
平復心中激盪的情緒,趙三才的眼光再次落在了筆記本上。
看著本上所塗畫的圓柱形大油桶,他的腦海裡也浮現出了它的名字——飛雷。
它是我軍後期戰爭中,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官兵們自主所創造的一種令人喪膽的武器。其主要作用就是用汽油桶做炮管,底部放個小炸藥包,中間放隔板,隔板上再放一個圓柱盔形炸藥包。點燃小炸藥包,就能把圓形大炸藥包猶如炮彈一般給發射出去。
這種利用發射藥作推力的炮管,一般能把十公斤的炸藥包拋射到150-200米的距離上。
至於威力如何,趙三才也是在一資料上看到過相關記錄。
四八年,淮海戰役進行到第二階段,敵軍第12兵團被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包圍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12兵團黃司令組織兵力利用地形構築了大量地堡、交通壕,還把幾百輛汽車聯成一圈,並用沙土裝滿打造出了一條核心防禦圈,構成了裡外三層的防禦體系,他們認為我軍炮火不強,這樣的防禦肯定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