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ei 作品

第四十三章 設計

 “其實還是清除六國餘孽運動,只不過之前在政治上完全否定這些豪強奴隸主的所有權,現在轉向部分支持,但是整體只是給了個說得過去的藉口,實際上是要釜底抽薪。而漢朝現在分封的這批封爵完全不在打擊對象,他們還沒怎麼收買奴隸呢,全靠政府分配。相反他們要充實軍政體系去與前秦豪強搶奪不動產業。如此說來,我還得多掙點錢。”

 漢朝經濟體系整體上被稱為奴隸主莊園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從政治上說可以說是無償剝奪農民的生產所得。但是如果不談政治,純粹的去考慮交換又是處於什麼呢。是自春秋戰國以來的井田制繼承,廢井田開阡陌說的民可不是平民百姓,說的是生產資料組織者,是原有的基層“士”階層,他們依靠大量的財富去組織分散的生產,在莊園內部進行交換。可以說勞動力比土地重要,但是造成農民依附於農奴主的並不只是政治律法的限制。

 脫離莊園經濟的自由民並不能自行組織生產,以最寬鬆的生產盈餘計算,三年積一年之糧,所開拓的田地到供給勞動力衣食又需要三年以上。小農可以冒著餓死的危險去追求自由嗎?

 而國有土地的授田制授予的是半熟地,是因戰亂撂荒,刑罰等收歸國有的土地,這就使得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能夠得到一定量的發展,但並不足以突破奴隸主莊園經濟。陵邑制度遷徙富戶算是一種強制的,由國家強力保證的“均田免糧”,這可以豐富小農經濟小生產,也算是這個經濟過渡階段的良政。

 要想促使奴隸主莊園經濟從根本上破產,那就需要大規模的全國範圍內的商品自由流通,要的是經濟流通而不是技術擴散。以鐵器為例,為什麼劉盈將鐵製品生產聚集在長安、櫟陽,如後世的佛山重鎮,而不是廣建高爐。因為商品交換有助於破壞莊園經濟的自給自足。而一旦分散,讓各地的豪強升級高爐技術,那就可以通過對鋼鐵生產的壟斷去發展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那就和周禮以青銅祭祀為核心構建割據制度的倒退一樣了。後來的“鹽鐵專營”既可以說是徵稅的需要,也可以說是維持大一統王朝的向心性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