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船務
光大二年(568年)。
九月十五。
建康西面,大江之上,三艘大舟正浮行江中。
其形制與後世北宋宣和年間,宋人自江南跨海出使高麗的客舟頗類。
其船,長十二丈(36米)、寬二丈五尺(7.5米),高三丈(9米),上豎三桅三帆,能以八面來風為航行之動力,更能載貨兩千石,乘數百人。
“毛公,造此大舟一艘,所需時日、財帛幾何?”
舟上,陳伯宗拍了拍甲板當中的桅杆,聽著那木料發出的沉悶聲響,有些好奇地問道。
從侍於側的工部尚書毛喜素知皇帝對錢糧數字之事最為上心,早有準備,從容道。
“稟陛下,造此大舟一艇,大略須費工時三十月,用糧帛折錢六十萬。”
“此舟構築,俱用福州大木,大木出山林中,質密而堅,最耐遠航。若用會稽、廣州等處木料,則資費或可省得五六萬錢,而其質則稍差矣。”
陳伯宗沒想到不同地方出產的木料也會影響舟船質量,便追問道。
“天下異地之木造舟船亦有差異乎?請毛公為朕說之。”
毛喜應道。
“是也,船工常與臣言,欲造良舟,福州之木最佳,嶺南之木次之,江南之木又次之,而若以淮北、河北之木造舟船,則其質甚劣,赴遠海則多為傾覆。”
“以臣度之,大抵我南國之木性溼,而北土之木性燥,故有此異。”
“此番陛下命造大舟,意欲由江南而直航平州,臣慮其海道兇險,故命工匠採福州之木為材料,惟欲取法其上也。”
陳伯宗聽罷毛喜的解釋,亦是有所感悟。南北氣候相異,江南與北方降水懸殊,南北樹木的性質,大抵確有不同。
這卻也解答了他心中一樁疑惑,前世隋朝跨海東征高句麗,時常船隻漂沒,無功而返。
過去,他常以為問題出在北方的造船技術之上,如今看來,彼時楊堅楊廣選擇在山東就近造船,以致其所用木料不當,亦是因由之一。
陳伯宗又問道。
“毛公,現今舟上海師,操弄指南針可有心得,此舟隔艙有幾?今冬可否試航平州?”
毛喜道。
“水密隔艙之術,失傳已久,臣攬閱史籍,知晉末盧循麾下,已有能造隔艙之人,其所造之舟,有隔艙八,故時人稱為八艚船。”
“然臣既受命造舟,遍尋江南,當世竟再無能通此技之人,幸而百工用命,今日所造之舟有隔艙九,已稍勝前代矣。”
“現今海師運指南針法,亦頗為嫻熟。此時只需陛下一聲令下,水工便可行船東探平州航道。”
陳伯宗聽出毛喜言語之中,頗有表功之意,然現今大戰方息,朝中文臣之位尚不宜輕動。
他便故作不察,只是點了點頭,又跟著毛喜行到了船頭甲板處。
在這裡,他見到了船上的海師。
舟行海上,不似陸地,有山川河流為標識,故而極易迷失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