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生殺
蘇威正欲挺身相辯,其身後的副使、賓部中大夫楊素卻已搶先出列言道。
“臣聞天子娶齊氏女,與鄴中高氏約為翁婿。”
“又聞古者,天下正朔,皆在中原,夏商周漢,莫不如是。”
“高氏既據天下正朔之區,又為陛下翁丈之重,陛下能舉南國之土而納之否?”
“臣以是言,禮義尊卑之高下,天命授受之多少,不過較以兵馬糧甲之眾寡也。”
“陛下若能北並河、洛,西舉關、隴,集天下壯麗之兵,聚九州雄傑之士,臣等豈敢據一隅而抗之乎?”
“陛下若謂東軍取巴蜀如探囊
,自來取之,然陛下慮長安、鄴城能坐視乎?”
“若北面聯兵而至,陛下以南天之地,寡少之民,自詡能抗其鋒銳否?”
“臣恐陛下初雖克取巴蜀之地,而終必盡喪江北之土也。”
“故臣為陛下計之,不若但存我主,兩國親好,我則歲歲供奉,使東朝歲歲錢穀不絕。”
“如此,則陛下雖不得巴蜀之地,而巴蜀之財已盡入府庫也,不亦益乎?”
“如此,則陛下可無憂西顧,而盡集兵甲於東面與高氏爭天下,不亦善乎?”
楊素的言語充滿了青年人式的現實主義,言雖露骨,而並無虛辭,如此言語在朝廷宿老看來或許幾近輕慢,卻令陳伯宗生起了幾分愛才之心。
陳伯宗於是道。
“群臣皆言,西蜀無人,勸朕挾大勝之威,進而討之。”
“今日觀卿之言,朕知蜀中非無人也。”
“卿言既誠,朕亦以誠言答之。”
“周主若欲與我聯合,兩國必取巫山為界,黔中、牂牁之地,必以本朝為主。”
“而今陳強周弱,成都若欲自存,但上叔侄之號,有何益也?”
“必令你主每歲供奉不下五千萬錢,而兩國置榷場於邊境,以十一之賦,稅往來商旅。”
“周君若願從此約,陳、周縱無叔侄之號,而聯合之事,必也。”
“二卿之才,朕亦愛之,卿等可以朕今日之言還報成都。”
“若成都不允,兵戈一起,卿等自可東向來投。”
“此番荊襄用兵甚速,我府庫之積,尤支十萬之士,入蜀半歲,請周主自慮能相抗否?”
蘇、楊二人與宇文護一門關係匪淺,自不可能被陳伯宗那幾分不輕不重的招攬之意所打動。
倒是陳伯宗的攻蜀之迫與聯合之約,令他二人生出許多遐思。
巴蜀之地,民不過一百六十萬,兵不過數萬,絕不可能在北周與陳國的兩路夾攻之下倖存。
南周與北周的矛盾不可調和,欲要自存,必須尋求陳國的支持或至少是不干預。
而陳伯宗開出的聯合條件,雖然會令南周吃上不小的虧,卻又恰好是目前的南周可以接受的。
割地劃界之事自不必多議,陳國想要的不過是些南周目前沒有控制的偏遠貧瘠之地。
便是那索要的歲貢,也正好就在南周的承受範圍之內,巴蜀一地,若只養六萬常備兵,刨去養官之費,其地一年折錢十億左右的財政收入,恰能剩個一億左右。
這般情形之下,五千萬的歲貢,與南周的存亡之事相較,倒似是輕於鴻毛了。
這般想來,陳國君臣對處置南周恐是早有謀劃,這個方案,倒真是將南週上下的利益權衡吃得死死的了。
只是二人此行雖是特使,於此等要事卻無決定之權,仍須還報成都,再做計議。
是故,二人再同陳伯宗對答數輪,便引身而退了。
目視著二人遠去的背影,陳伯宗將一枚南周新貢的涪陵荔枝放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