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本書中的財政問題
北齊的人均產值是6900文,即17石米,大約50%的生存剩餘率,而朝廷稅賦率是17%,當年北齊人口2052萬,歲入約折錢240億,財政盈餘大概19億,8%。
北周的人均產值是6200文,即15石米,40%-50%的剩餘率,16%的稅賦率,當年人口720萬,歲入71億,財政盈餘大概7億,10%。
陳國現在手裡的爛地多,且淮南沒有徵戶調、戶租,故而人均產值較低,且稅賦率較低。
另外,歷史上北周能夠滅齊,主要還是得靠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刮來的巨量財政收入。
北周和北齊每年要向突厥交不少保護費,財政狀況其實不是很好。
歷史上北齊被北周迅速消滅,也有財政上的原因,高緯上位之後,北齊內政混亂,私稅和開支暴增,稅賦率飆升,而後和陳國在淮北對峙,又大耗軍費,是以575年,高緯開始對山川湖澤等自然資源徵稅。
而這幾年北齊的財賦重地河北又連遭大水,導致北齊收入驟減。
我估計北齊這時候軍中的士卒已經欠賞很久了,是以後來晉陽軍敗,北齊內部的防禦便直接雪崩了。
實際上,十萬人的軍隊動員起來,要打上一年,沒有五十億錢在手裡攥著,是不可能的事情。
封建國家的對壘,畢竟還是財政盈餘的對壘。
兩宋為什麼積弱?南宋最高的財政收入是開禧北伐(1206年)時的8000萬貫(800億錢),但是那時候一個戰五渣的宋兵,一年卻要花掉200貫(20萬錢)的軍費。
舉國之力只能供養四十萬這樣的“精銳”。
這波啊,沒法打了。
所謂內政高手,就是要想辦法在不傷害未來的情況下,弄出更多的財政盈餘。
能不傷百姓,又變出錢來的,那就是明君。
能變出錢來,又好好地花出去的,那就是千古明君。
本書的主角,就是要走這條路線,作者的推演,也主要是基於財政的推演。
不在超出財政能力範圍之外行動,這是推演的宗旨。
所以別說開發遼東和東寧虧本,這時候開發嶺南才是真正的虧本,主角手裡那點零錢打北面又不夠使,不趁這個時候東海虛弱提前佈局海外,以後靠大帝國的財政盈餘去打?
接下長城防務之後,你的財政不見得能比北齊好上多少。
突厥這種龐然大物,就算是統一的中央王朝應付起來也是吃力的。
不然楊堅幹嘛還要用離間計挑撥突厥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