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君臣
問政。
宇文邕起身面北而立,問於謹治國之道。
於謹起身退於席後,隔席面南而答,以示恭敬。
他言道。
“木依從繩墨砍削就會正直,君王依從諫言行事就會聖明。”
“古來明君皆是虛心納諫,方知得失,方安天下,希望陛下以為念。”
這是他在暗示宇文邕,接下來的建議很重要,一定要認真聽。
他又言道。
“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臣忠君信。”
“古人說,君王治國可以沒有足夠的食物讓臣民飽腹,可以沒有足夠的武器讓臣民禦敵,但絕不可以沒有足夠的信義讓臣民追隨。”
“君王之信義不廢,則臣民之忠義不失。”
“國之興廢,皆在於此,希望陛下一定要守好信義。”
這是他在同時暗示宇文護、宇文邕二人,告訴宇文護要信守自己的諾言勿奪帝位,又告訴宇文邕要如何去爭取人心。
你可以沒錢沒權,但一定要做到對想爭取的人言而有信。
於謹接著道。
“治國必須有法度,法度是國家的綱紀,需用賞罰來維護它。”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之為善者便日多,為惡者便日少,國家於是得治。”
“而一旦法度混亂,賞罰不明,則天下人便善惡不分,手足無措了。”
這算是於謹同宇文護、宇文邕的經驗分享,告訴他們治國的著力點就在於明法度,嚴賞罰。
法度用以分善惡,賞罰用以揚善去惡,治國其實就是要立法、護法而已。
說完這些,於謹最後決定提醒一下宇文邕,宇文護現在勢力如日中天,朝臣無可撼動,陛下最好繼續謹言慎行,以待來日。
他說道。
“言行乃是為人立身的根基,言出則當有行隨。”
“希望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若無思慮,必有過失。”
“如果陛下有了過失,那麼無論大小,都會被人查知,陛下在言行上要更為慎重些才好。”
於謹
最後的這番話,說得已然露骨。
皇帝的小小過失會被什麼人查知?
又會被什麼人利用?
什麼人又會如此在意皇帝的舉止呢?
自然是晉國公宇文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