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
而這部分劇情,能讓人爽起來的前提。
就是土木堡之變是一起由文官邊將,後宮外戚內外勾結,發動的一起兵變,而不是一場簡單的兵敗。
當然,朱祁鎮能著了文官和邊將的道,也是他自己的問題。
我寫土木堡之變的目的,就是這麼簡單。
正因為有這個大前提,所以我才會在前文多提了一些。
因為土木堡之變那段歷史,無論是從《明史》《明實錄》《國榷》,還是從網上流傳的《天潢玉牒》上來看,邏輯上都說不通順。
按照現在流傳的版本來看的話,那我覺得也先比我這本書的主角都爽。
孛兒只斤·鐵木真來了,也只有給也先牽馬的份。
所以後續的劇情裡,我只能為了我的劇情服務,瞎編一個,大家看完爽過就好,切莫當真。
真要讀史,大家
還是看史書就好。
至於信不信,就全憑各位自己的判斷了。
各位讀者大佬們看歷史小說,也不要太認真了。
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事件如何,歷史人物如何,全看後世之人需要他是什麼樣子的。
不過都是因為某種需要,所以把歷史人物拉出來粉墨打扮一下,登場接客罷了。
位置不同,需求不同。
左右不過是個消遣玩意,大家看看樂樂就好,沒必要上綱上線。
第二點就是關於明朝中期的銀兩問題。
非常多的評論都在說,明朝官員抄家抄出來的銀兩太少了,每個官員都該貪好幾萬兩才對。
天菩薩!
大明從建國以來,一直都很缺金銀的。
銀子的使用範圍很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明百姓用的都是銅錢。
不然朱元璋立國之後,不會收稅都收實物。
給大臣的俸祿,也不會是按多少石米來發的。
我在文中就提過,整個弘治元年朝廷所收秋稅裡,只有五萬兩金銀,其餘都是實物。
弘治十八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後,要給朱祐樘下葬,去找戶部要銀子,結果戶部的太倉銀只有一百萬兩。
也就成化年間,朱見深搞了點銀子,才讓朱祐樘登基後,太倉銀還有三四百萬兩。
明朝第一次大量流入白銀,還要從隆慶開關以後才有。
隆慶開關後,流入明朝的白銀官方記載為3.4億兩。
加上貪墨和走私的,我覺得這個數字不會低於6億兩。
所以大明官員有大量銀子,還要等到隆慶年間之後。
張居正也正是在有足量多的白銀後,才開始推行一條鞭法和銀本位。
到了萬曆十年,大明戶部太倉銀一年稅收是408萬兩白銀,內帑的收入是一百多萬兩。
這個時候,收稅才收的全是銀子。
在這之前,嘉靖四十四年嚴嵩嚴世蕃父子倆被抄家。
共抄得三萬兩黃金,兩百五十萬兩白銀,就已經多得要寫一本《天水冰山錄》了。
而弘治元年比嘉靖四十四年,還要早七十多年。
按照現在和五十年代相比,弘治元年時候的銀子,肯定更加值錢。
官員就算往死裡貪,應該也貪不到多少。
那在隆慶開關前,大明有沒有哪裡有巨量的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