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漫步者 作品

第四章 未開墾的平地

 彌生米都拔到嘴邊了,聽到他問話連忙又放下碗筷答道:“回稟大人,是荒子前田家。”

 “荒子前田家?”

 “是的,大人。”彌生恭恭敬敬答道,“前田大人知行荒子城2162貫700文,周邊七個村子都歸屬荒子前田家管轄。”

 原野回憶了一下,曰本戰國時代,好像多以“貫高制”來計算領地,“石高制”並不流行,和遊戲裡不太一樣,那也就是說荒子前田家每年收稅能收價值2162貫700文的農產品?

 當然,2162貫700文應該是粗略估算,還極有可能是很久以前估算的,並不準確,實際收入應該比這高,甚至家主要是不當人一點,各種橫徵暴斂,應該能從農民嘴裡摳出來更多。

 那要是換成“石高制”的話,2162貫文,從《太閣2》這個遊戲裡的數據來看,大概能有2500到3000石?

 也不是很高,和那些動輒幾十萬石的大名沒法比,大概是個當地豪族?

 不過,家名是前田……

 難道是未來的“加賀百萬石”前田利家?

 “猴與犬”裡面的犬?

 原野馬上追問道:“這位前田大人的全名是什麼?”

 “是前田藏
人利春大人。”彌生還真知道,大概是直系領主的原因。

 原野又沉吟起來,前田藏人利春?

 是了,這時候曰本人是有通名的,名字格式是“家名+通名+名”,再往前是“氏+姓+家名+通名+名”,不像現代曰本人通常採用“苗字+名”那麼簡化。

 其中氏是表示血脈之始,或源自地名,如蘇我、出雲、名張、葛城;或源自渡來人,如秦、漢、宋、高句麗、歲、韓;或源自職業,如服部、中臣、鳥飼;或來自曰本天皇賜予,如源、平、藤原、橘。

 姓則是為了區分身份高低,一般由朝廷賜予,從最開始的古姓,如真人、公、大臣、縣主、佐、村主等等,慢慢演化為統一的“八色姓”,身份由高到低為:真人(曰本皇族專用)、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稻置。

 但隨著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的姓均為朝臣後,姓在曰本漸漸失去了區分身份高低的作用,也就廢棄了,到了室町時代除非祭祖敬神之類禮儀性場合,日常生活中已經沒人再會使用。

 家名則通常來自家宅所在地。

 在平安時代,作為攝關的藤原氏權勢達到頂峰,從朝廷到地方官吏,盡皆來自藤原氏,一眼望去,貴人們一水的藤原,平安京大街上叫一聲藤原大人,最少也得有二十個人應聲。

 所以,為了彼此區分,他們開始以府邸所在地來互相稱呼,比如一條,意思就是平安京第一大街。

 如果府邸所在地變更,稱呼也會隨之變更,再加上平安時代的婚姻制度受中國影響,從“訪妻婚(丈夫和妻子兒女不住在一起,丈夫定期去妻子家xxoo)”轉為“妻取婚(丈夫立宅建屋將妻子娶回來,夫妻子女共中生活)”,父子之間因府邸而來的稱呼自然就相同,慢慢轉變為“家名”,代代相傳。

 比如這位前田藏人利春,在古代日語中,前田和新田同義,極有可能他的祖先因某種原因來到尾張國,開拓出一片新田並築起城邑,便滿懷喜悅的將當地命名為“前田”,他的家名自然也就是“前田”,從此代代流傳。

 現在住在荒子城仍以前田為家名,應該是“前田邑(城)”因故廢城,移居後沒改家名。

 至於通名和名,分別是用來供他人稱呼和自稱的,這一點和華夏古代類似。

 比如諸葛孔明,姓氏為諸葛(葛氏移居諸城,故以諸葛為姓氏),名亮,字孔明。那假如你穿越到三國時期,直呼他“諸葛亮”是十分不禮貌的,需稱他為“孔明”或“諸葛大人”,只有他自稱才能稱“亮”。

 曰本中古世代情況也一樣,“通名”就類似於華夏的“字”,是供他人稱呼所用,通常來自幼名、朝廷的官職名或法號道號,依年齡和身份地位來決定,隨時可換,而“名”就是名了,用來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