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軟心人 作品

第一部 殿州驚濤 276、船塢

鄧謙笑道:“縣主,這龍坎船塢屬於春明縣管轄,在雲江的支流龍坎江的入海口。故名龍坎船塢。我們現在走的是全園的私人小路到望日崖,再到龍坎船塢,所以,這海邊都是小道。若是走官道,要出殿州北城,順著官道繞道堆福,再到春明縣城,再到龍坎船塢,要繞一個大圈子,騎馬得花十來個時辰。”

隨著鄧謙的解釋,蘇瀾很快知道,通過全園、洪山、金銀灘、望日崖、亂石灘,到龍坎船塢,走得是“弓弦”直道;順著官道,走的是“弓背”大彎路。

殿州的地理形勢非常奇特,很像切開的半個雞蛋。府城臨海,好比蛋黃,堆福好比蛋白,春明好比蛋殼。不過春明這個“蛋殼”要厚實一些——府城是核心,堆福包裹著府城,春明又包裹著堆福。

順著亂石灘往南大約走了二十多公里,迎面就是一個伸出海面的巨大的半島島礁。鄧謙介紹,這是龍坎北礁。過了龍坎北礁,就是龍坎江出海口,也是龍坎船塢的所在地。

因為道路崎嶇不平,大家不得不下馬牽馬步行,小心翼翼翻過半島龍坎北礁。眼見就是凹進內陸的一個大海灣。龍坎北礁對面的海上,連接大陸的還有一個半島島礁,鄧謙說,那是龍坎南礁。

蘇瀾看了這裡的地形、地貌,不由讚歎是風水寶地。龍坎北礁和龍坎南礁彷彿大地母親的兩隻有力的臂膀,一北一南扼守、保護著這片山水——龍坎江出海口。這裡港闊水深,是良好的避風港,而且臨海寬廣,不僅是船塢,也可以當做港口。

果然如鄧謙介紹,這裡原是一個不亞於石寨港的大港口。一百多年前,還在代朝時,這裡就被改造為以造船為主、以修船為輔,造、修結合的船塢。大成經過一百多年的經營,這裡已經成為殿州最大的船塢,也是福建名列前茅的大船塢之一!

蘇瀾不由感慨,幾十公里之內,有一個石寨港足夠了。龍坎出海口,作為港口的話,地理優勢遜於石寨港;但是作為船塢,卻是上上佳選。

現在,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給驚呆了。遠遠看去,只見形如撮箕、深深凹進內陸的海灣裡,沿岸坡度平緩、道路平坦、進深遼遠、視野開闊,極目所望,沒有盡頭。彷彿一副美麗的風景畫。

最令人驚歎的是,海灣裡停泊了很多船隻,風檣如林,雲帆蔽天,滿眼都是桅、篷、舵、櫓、纜、錨,有嶄新的船隻,一看就是新建的;也有舊船,一看就是來修理的。不過,新船遠遠多於舊船。

看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船隻,蘇瀾不禁驚歎:“漂亮!”這些新船有大有小,有單桅單帆,雙桅雙帆,三桅三帆;也有少桅多帆,有三桅、四桅,甚至還有十二桅。毫無例外的,它們都是福船——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上闊下窄,尖底造型、上平如衡,下側如刃,首昂翹尾、多檣多帆,轉軸桅杆,便於使用多面風、迴翔穩便、水密隔艙、多重船板、魚鱗搭接、甲板平坦,龍骨厚實、載重量大、結構堅固、穩定性好、操作性好、抗風力強、衝波逆浪,都無畏懼,宜於遠洋航行!並且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設備。這些福船使用牽星術導航、地標目標導航、水情和海底泥石導航和指南針導航等技術,極適合於遠洋航行。而且船體巍峨高大,結構堅固合理,行船工具完善,裝修富麗華美——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就蘊藏在福船那優美的流線和精巧的結構之中!

蘇瀾期盼,自己的船應該就在其中吧?!

極目遠眺,蘇瀾又發現,這幅畫面的正中央,是寬闊、平坦的龍坎江。在龍坎江上的某幾個點上,左右各分離出兩個樹枝型的水道,左邊東偏南約六十度傾斜,右邊東偏北約六十度傾斜。每個水道進水口也是出水口。水道就是船塢,船塢上面還加蓋了屋頂。不過,船塢的牆、頂的接縫並不嚴密,依稀可見船塢內有多艘船隻。

遠遠望去,蘇瀾覺得,這畫面既像一株發財樹,更像是豬八戒的巨大的釘耙,耙子的把杆是龍坎江,那幾個釘齒就是樹枝型船塢。她不由驚歎,這是一隻摟金耙銀的釘耙,耙的是造船業的黃金白銀啊!

杜誠也驚歎道:“難怪叫龍坎江,很像是金龍舞爪!”

果然地位決定心胸,心胸決定眼界!自己愛錢,看到的是發財樹,是摟金耙銀的釘耙!而貴為皇子的杜誠,看到的是金龍舞爪!

蘇瀾想,可不就是金龍,五隻爪子,抓的是造船業的金和銀!

鄧謙笑道:“陳公子,四個龍爪,就是修建船隻的作塘,又叫船塢。面對海灣,中間是龍坎江主航道,由中間往旁邊數,左邊的,分別是南一塘和南二塘。同樣地,右邊的,分別是北一塘和北二塘。”

為了行事方便,杜誠重用化名陳度,自然就是陳公子咯。

蘇瀾知道,船塢是用來停泊、修理或者製造船隻的地方,是停泊、修理或者製造船舶的水工建築物,是工作平臺,是修、造船舶的場所。

北宋初年,船官張平掌管陝西陽平造船廠,在渭河邊造船。然而,渭河水流湍急,正製造一半的船隻常被水流沖走,只好派一船三戶守護,每年造船、修船所動用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後來張平便想了一個辦法,命工人在岸邊挖一個大坑,在坑中造船,船造好後,掘開一個缺口,將水引進坑中,船也就順勢浮了起來,得以駛入河中。從此這類大坑就被稱為船塢。船塢的出現讓造船變得簡便又省力。

又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熙寧年間,一艘長二十餘丈的龍船,因船腹敗壞,欲行修治,但在水中無法施工。宦官黃懷信發明一新方法,在京城汴梁金明池北,挖一能容納龍船的大土坑,坑底打樁,樁上架粗大梁木,然後把土坑與金明池挖通,讓池水流進坑裡,並把龍船拖進來停靠在梁木上面,再把通向金明池的渠道隔斷,用水車車出坑裡的水,龍船就懸空架於梁木上了。等到修理完畢,再鑿開渠道,把金明池的水引到坑裡,龍船就又浮上水面駛出。這是世界上最早見諸記載的船塢。

直到一四九五年,英國亨利七世時期,在普利茅斯建造了歐洲第一個幹船塢,但比張平的船塢晚了五百多年,比黃懷信的船塢晚了四百多年。因此,“世界船塢之父”非中國北宋初年的張平莫屬。

蘇瀾指著作塘道:“龍坎船塢有幾個作塘?”

鄧謙笑道:“四個作塘。這規模已經不小了。”

“據我所知,其他船塢一般只有兩個作塘。”何盾笑道,“殿州的蓮花船塢雖然有四個作塘,但都比龍坎船塢要小。”

杜誠問道:“無論造船還是修船,肯定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岸上,或者懸空架於梁木上。那麼,船修好後,船怎麼入水呢?”

何盾笑道:“公子,龍坎船塢每個作塘上都有水閘,還有下滑水道。具體怎麼操縱,還要請鄧源先生來做介紹!”

宣誠和易坐一直沒有講話。雖然他們也生活在內陸大江大湖之中,可是,如此規模的船塢,如此多的海船,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早已是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