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二十三章:西北的軍閥(3)
拓跋彝殷並非愚蠢的統帥,然而那兩天內他卻幾乎無法指揮他的士兵。幾乎每個帶隊的樞銘都不要命一樣帶著自己的部下撲火,任何其他的命令對他們都是無效的。
對於拓跋家人而言,統萬城不僅僅是一座城,那是神蹟,是信仰,是無法捨棄的精神支柱。
就這樣,拓跋彝殷在統萬城耽擱了三天。
這三天內他還做了一件事,或者說遇到了一件新的麻煩。
三千五百人的軍隊收攏了兩千多散亂地族眾,這些族眾中還有兩位家族長老。
面對兩位長老的厲聲指責。拓跋彝殷無言以對----畢竟是他將拓跋家舉族帶入了眼下的困境,統萬城被毀,更加令家族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拓跋彝殷地頭腦還算冷靜。他沒有聽從兒子和侄子殺死兩位長老的建議----越是這個時候團結就越發顯得重要,家族內部自相殘殺,只能便宜了敵人。
然而實際問題卻不得不解決,收容了這麼多難民,刨去數百人的奴隸,軍營裡多了一千多張吃飯的嘴……
好在大軍自身攜帶的牛羊暫時還能支應。
拓跋彝殷原本攜帶了三千五百騎兵半月食用的牛羊和糧草出城,在原先的計劃中,這樣的糧資已經足夠。
在無定河上一來一回。消耗了將近一半地物資,如今又多了一千多難民,這點物資一下子顯得捉襟見肘起來。
統萬城城牆依然高聳。然而城內卻已經被燒成了白地,不要說吃的,就連乾草都找不出一把來了。
拓跋彝殷終於意識到。若不採取果敢的行動,不用李文革來打。僅靠餓他地大軍就要被餓垮了。
即使是為了大軍就食,也必須南進。
六月二十,党項騎兵主力終於舍卻了統萬城,開始南下。
此時的夏南草原上,已經是遍地烽煙了。
拓跋彝殷沒有想到,李文革居然敢於在自己的騎兵已經渡河之後還慢悠悠地在一馬平川地大草原上轉***,一個一個地將南方的部落族群掃蕩乾淨。
難道他算準了自己在渡河後會出現短暫地指揮不便狀態?
拓跋彝殷不信,李文革是人。不是神仙!南部草原南北長不過兩百里。對於騎兵而言全速前進不過兩天地路程。
李文革其實沒這麼大膽,他的所有決策都是建立在虞侯班子的精確計算基礎之上的。
根據這個班子的計算。拓跋家的騎兵每日最大行軍距離不能超過四十里,超過四十里則其騎兵部隊就將完全失去體力無法作戰。對於拓跋彝殷而言,攆著李文革的屁股追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對他而言最好地戰略是憑藉高機動性繞到獨立團地前方去設伏。
針對這種可能,虞侯科制定出的行軍路線雖然每天都有差異,但有一點不變----始終指向南方,區別只是東南或者西南。
還有一點是虞侯科地方略中強調的----任何時候離開無定河上游也就是紅柳河的距離都不超過三十里,這是步兵一天行軍的平均距離。
步兵縱隊的前方永遠有一個騎兵都作為前鋒,兩翼則各有一個騎兵隊警戒側翼,後方還有一個騎兵隊作為後衛偵騎。剩下的一個騎兵隊,李文革握在手中作為機動兵力使用。
西路軍當中這三百名騎兵的存在,是全軍安全最可靠的保障。
只要預警時間足夠,步兵即使在平原上也並非永遠居於劣勢。
此時的步兵,也已經不是原先的步兵了。
這些自慶州倉促編組成軍的步兵們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難的長途行軍,又經歷了統萬城下夢幻般的克城之戰,在接下來的行軍戰鬥中,這些新兵的表現漸漸開始有些不同了。
武藝和戰術這些東西不可能速成,但是紀律性和士氣卻明顯上升,現在全軍精神飽滿,即便是在連續幾天攆著党項人滿草原亂跑的連續行軍戰鬥之後,充滿疲憊之色的戰士們面上也大多帶著微笑。儘管打打走走,但部隊的行軍速度卻從未下過每天三十里這個標準。
如今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扎綁腿的感覺,每晚熱水燙腳馬尾巴挑泡更是成了必修功課,這些事情現在已經完全不用軍官催促了,如今這將近一千名步兵幾乎誰都明白,這些事情意味著能否保住自己的腳,而自己的腳則決定著能否保證自己的命。
在李文革麾下的部隊中,延川獨立團在未來地歲月中並非是第一能打的部隊,但卻絕對是第一能走的部隊。
六月二十三日。李文革部後衛騎兵與拓跋彝殷地前鋒發生接觸,雙方發生小規模激戰,最後延州騎兵在損失了三名士兵後主動脫離了接觸。
這
次戰鬥中延州騎兵的弩箭給拓跋家騎兵前鋒造成了五個人的傷亡。同時令拓跋彝殷的判斷出現了失誤。
騎兵、弩箭、鐵甲軍,這三樣元素加在一起,為拓跋彝殷勾勒出了一支延州主力部隊的雛形,拓跋彝殷開始通過多方面的渠道對李文革的實際兵力進行試探和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