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二章:旌與節(7)
帝雖然表情溫和語氣輕快,但是王峻額頭上的汗水卻涔而下。
寬宏厚道的郭家天子,不惜耗費人力銀錢專門起一座偏殿,便是為了此刻這樣將自己一軍麼?王峻心中暗自盤算著,但是皇帝問話是不能不答的,他輕咳了一聲,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說道:“……陛下自己起偏殿是為了娛自身,樞密院興土木是為了利國家,此二事似乎不可同日而語。”
郭威表情平靜地看著王峻,緩緩道:“秀峰兄讀的書比朕多,《貞觀政要》和《魏鄭公諫錄》想必一定是讀過的……”
王峻一愣,不知道皇帝這個時候突然間提起貞觀政要和諫錄有何用意,他遲疑著點了點頭:“臣讀過!”
郭威點了點頭:“秀峰兄……唐太宗分三省六部,設政事堂,以群相共治天下,當其時,長孫無忌、房梁公、魏鄭公三足鼎立,而其餘諸相亦分其權,這些前朝故事,秀峰兄定然不會陌生……”
“……中書五房,處置國家政務已垂數百年,秀峰兄若是想廢了這制度,總要將此事拿到朝堂上,與諸宰臣共議共決之,就算樞府自設五房,難道中書諸位相公不買賬,秀峰兄還能強要他們將事情拿到樞院去議決?就算制敕下去,中書不肯署敕用印,難道秀峰兄蓋上樞院的印信朝臣們便認麼?就算朝臣們肯給秀峰兄這個面子,難道那些外藩節度們。也肯認這未經鳳閣鸞臺的聖旨?”
郭威平靜地說著問著,王峻頭上地汗水越來越多,擦都擦不過來了。
“秀峰兄……國家制度朝廷典章,不是一句話便能輕易更張輪替的。中書秉相權,分而治之,群相不但能夠隨時匡正天子的過失,亦可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不使一相獨大專斷擅權。這是文皇帝之所以用群相而行垂拱之道的緣由。秀峰兄若真的用樞府取代了中書。則群相變成了獨相。朕固然睡不安穩,難道秀峰兄舉家老小能夠睡得安穩麼?”
王峻啞口無言……
皇帝的語氣始終保持著溫和,臉上也沒有帶分毫的厲色,但是他自然聽得出來,皇帝是在明明白白的警告自己。
群相共治乃是唐太宗定下地規矩,三省分權,在流程過程上相互制約。群相組成政事堂會議共議國政從而使中樞決策更加科學更加謹慎,同時也杜絕了朝廷出現權力過大地宰相,任何時候都是幾位宰相同時秉持朝政,沒有人能夠獨相,這既能保證避免因為一個人地失誤而導致整個決策錯誤,同時也能保證垂拱而治的皇帝不至於對朝政失去控制權。
一旦中書的權力為樞密院所奪,那麼情況便完全不同了。
如今中書的格局是中書令馮道高高在上,掛著相的榮譽頭銜在朝中養老。所謂“大隱隱於朝”是也。另外三位宰相以王峻為。還有範質和李谷,三個人的職事各有不同,但是差遣一致。全都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掛著這個頭銜,三個人在中書門下省實際上是平起平坐的。王峻並沒有權力直接命令或領導範李兩位宰相。
但是一旦中書地權力轉移到了樞密院,王峻這個樞密使便是樞密院當之無愧的老大,鄭仁誨以下全都是他的下屬和助手,國家大事,他一言可絕。
那才是真宰相——諸葛亮、謝安石那樣的真宰相!
皇帝如今是在十分明確地警告自己,這個算盤不要打,雖然君臣親密情誼至好,但是他是不會容忍自己成為武侯和謝安那樣可以與國君並駕齊驅“共天下”的權相的。
其實王峻早就應該想明白,當今天子郭威是在萬馬軍中殺出來的天下,一家老小全數死於政爭仇殺,自然絕非終日居於深宮的劉後主和司馬曜,想在郭威面前做權相,這個想法本身便很危險。
“朕知道,秀峰兄心中其實一直有些怨言,埋怨朕做了天子,便疏遠了舊人……”
郭威嘆著氣道:“……當初正是秀峰兄帶頭將袞服披上了朕地肩膀,既然沒奈何坐了這個位置,朕便不再是當年與秀峰兄軍前飲酒營中舞劍地郭雀兒了,朕是統領天下軍州治理萬千黎庶的皇帝,是皇帝便要有個皇帝樣子……皇帝處事自然不能似郭雀兒處事那般不管不顧。做皇帝不能偏聽偏信,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這是唐太宗說的。所以朕不能只重用你秀峰兄一個人,馮令公四朝元老,當年你我見他都是要行叩拜大禮地,如今雖說不掌勢了,總也還是前輩,秀峰兄總要給他留下幾分顏面!範質等人雖然年輕,卻都是文人當中治國的翹楚,史化元當年憑仗著長槍大劍輕視文人,最終鬧了個舉族全滅屍骨無存,前車之鑑,秀峰兄要引以為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