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造紙詩會
涼州
西海郡,地處邊陲,風沙漫天,人煙稀少,因戰亂與天災,致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這些流民,或衣衫襤褸,或面黃肌瘦,眼中滿是絕望與無助,彷彿這世間已無處可去,無處可依。
就在這絕望之地,曹鯤扶持商人(錦繡商號)建立工坊,為流民提供棲身之所,改良了造紙之術。
造紙術雖早已有之,但造紙工藝極為繁瑣,原料單一,且成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書寫需求。
大乾主要書寫材料,如竹簡笨重不便,羊帛、牛帛、絲絹、綢緞則價格昂貴,非尋常百姓所能承受,而動物骨甲、石板則更是限制了書寫的靈活性與美觀度。
曹鯤改良造紙術,以秸稈、草木,樹皮、麻頭為原料,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套全新的造紙工藝。
這套工藝,不僅簡化了傳統造紙的複雜流程,還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
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終於,一種質地細膩、平滑柔韌,書寫流暢的紙誕生了。
這種紙被人稱為“涼州紙”,它輕盈便攜,書寫流暢,迅速受到了讀書人的喜愛。
數萬流民變為工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只需要吃一頓飯,比牛馬更加勤勞,使得涼州紙源源不斷的流出西海郡,送往大乾各地。
一時間,涼州紙聲名鵲起,成為了文人墨客競相追捧的珍品。
商人把涼州紙運往帝都玉京,迅速成為了市場上的新寵。
一張五尺全開的涼州紙,竟能賣到紋銀五兩的高價,而生產這樣一張紙的成本,不過區區十文錢,至於工人是廉價勞動力,管吃管住,餓不死累不死就行。
某人說了:高工資不利於年輕人奮鬥!
能給他們一口飽飯,已經是大發慈悲了,更何況還給他們房子住,天底下去哪兒找這麼好的老闆。
成本低,售價高,巨大的利潤空間,自然讓曹鯤賺的盆滿缽滿,引來了不少世家大族的眼紅。
涼州紙的成功,不僅流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也讓曹鯤的名字響徹大乾,在文壇也有了不小的名氣。
只不過,相比於黃白之物,曹鯤最大的收穫是改良造紙術帶來的氣運獎勵,獲得了文道神通:過目不忘,不管多麼複雜的文字,不管是一千字還是百萬字,只要看一眼就不會忘記。
涼州地處邊陲,民風彪悍,加之連年戰事,使得此地尚武成風,文道黯淡,涼州文官認為不能只重武道,不興文道。
某一日,在別駕岑伯溫的建議下,曹鯤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的詩會,以重振涼州文風,鼓勵士子勤奮上進。
消息一出,涼州各地的士子、文人雅士紛紛響應,他們或乘馬,或駕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在武安城一展才華,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