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9章 改良火銃

緊接著,同來的李邦華和王承恩,還有隨行的一些工部官員,也都知道了這手雷的妙處。

一發擲出,平地驚雷,而後鐵屑如暴雨梨花,四散射出。

這要是丟到人多的地方,便是大殺器!

“不錯,火藥司的工藝沒得說,火藥配比精細,黏土密封得仔細,而且這其中幾處改良的地方也很取巧!”

“範大人,這手雷現在一日能產多少?”

聞言,範文景便掐著指頭算了起來了。

“若是現在的話,一日至多三百顆,要是明日能多募些人進來,到時候一些嫻熟的匠人就能調到這手雷作坊。”

“一日就能產五百顆!”

一日五百發手雷,保底算下來,一月就是一萬五千發。

產量還是太低,但是眼下城池受困,火藥司的很多原材料也都是捉襟見肘。

能有這個產量已經不錯了。

“今日三百發造好,直接送到東直門,並且要教會守城的將士們手雷的使用方法,先給每個城門配夠三百顆!”

“再者,煙霧彈也要加緊趕製!”

隨後,朱由檢在範文景地帶領下,又看了看盔甲兵器製造的作坊,而工匠們見到天子親臨,一個個也是受寵若驚。

午飯,朱由檢是和兵仗局的匠人們一起吃的,而朱由檢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想立一個親民的天子形象。

大明國祚二百八十年,天子和百姓漸行漸遠,百姓們覺得天子高高在上,自然也就不會擁護皇帝了。

離開兵仗局,劉邦華便去了國子監,印刷方才寫好的文章。

因為明朝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所以國子監還有數千刻板匠人。

一篇文章,兩個時辰,就能刻出十幾個版進行拓印,效率很高。

而且印好的白話文章,可以直接散發給國子監的學生,也能張貼到街頭。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大明普及的私塾教育,導致民間識字率極高,特別是京城所在,市民普遍識字。

這也是明朝和滿清的區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