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葫蘆與葫蘆莊
葫蘆莊雖然大多數是窮人,但猛一看上去並不像貧窮的村莊。財主家蓋有不少青堂瓦舍的屋宇,有些大瓦房的頂層還修有女性家眷住的繡樓。街市兩旁有不少做生意的店鋪,咋看起來像一個熱鬧繁華的小鎮子,都是清一色的漢族人。有幾個大姓的家族還修有古香古色的祠堂,祠堂裡供奉著家族先人的牌位。中國傳統的祠堂文化一直伴隨著中國的封建社會,它是封建社會一個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說它是文化一點兒也不牽強,祠堂就像一個不是學堂的學堂、不是教育機構的教育機構。一個家族的祠堂裡經常會讓本族讀過書有學問的人給族人講述儒家經典,會請本族德高望重的老人講述本族先人的榮耀事蹟,以激勵族人奮發向上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祠堂除了崇宗祀祖,有的家族的祠堂裡還張貼有族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無非是教育族人遵紀守法,明明白白做事兒,堂堂正正做人。祠堂裡受人尊敬說話算數兒的人兒,都是其家族德高望重輩分高年齡大的人,尊稱為族長,家族裡遇到重要的事情,譬如婚喪嫁娶、過繼子女、對老人贍養之事,常常都在祠堂裡商議解決。一般說來家族與家族之間平時很少有糾紛和摩擦,都是本著聖賢遺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睦相處。偶爾家族與家族之間產生利益糾紛,或此家族與彼家族的人出現打架鬥毆的事情,皆有雙方族長本著互謙互讓商量解決,很少有把事情鬧騰訴訟到官府去的,這也給官府省去了不少麻煩。祠堂的存在和功能,頗有點兒鄉民自教和鄉民自治的味道。
葫蘆莊這個村名兒並非官方或權重位高名人之士起的,而是人們自自然然叫出來的。這與村民們的傳統種植產業有很大關係,當然葫蘆莊肯定與葫蘆有不解之緣。葫蘆在當地的種植和發展除了經濟原因,更重要的是黃河岸邊的老百姓離不開葫蘆。
要說葫蘆莊還真是是名副其實的葫蘆莊,離開葫蘆這個村莊也許就不能稱其為葫蘆莊了。
葫蘆也是這個村
子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除了賣葫蘆就沒其他掙錢的門路了。農民收穫的糧食不是遇到特殊情況是不賣的,除了向地主交租和上交皇糧,餘下的糧食能顧住吃飯也就不錯了,農民一年到頭幾乎沒有多餘的糧食,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往用野菜麩皮充飢。
村莊裡很早以來就有種植葫蘆的傳統,除了好田地耕種糧食以外,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和不長糧食的荒地都種上了葫蘆。種葫蘆不需要好田地,越是坑坑窪窪、爛磚頭爛瓦塊兒成堆的地方,葫蘆越是長得旺盛,而且不需要施肥不需要鋤草。當葫蘆的藤蔓開始瘋長湊合搭個架子就行了。葫蘆藤兒橫七豎八纏繞在架子上,開過乳白色的小花兒,青澀的小葫蘆就結滿了整個架子。大小葫蘆懸掛在架子上,直到秋後一身絨毛的青澀小葫蘆長成了光溜溜的深綠色的大葫蘆,架子被沉重的大葫蘆壓得承受不了,農民就可以採摘了。採摘後就可以把帶著秧兒的成熟的葫蘆,掛在向陽的牆上或掛在大樹上晾曬了。晾曬一些時日,葫蘆就變得周身佈滿了暗灰色的斑點,葫蘆上就像鍍上了一層金黃色。金黃色的葫蘆若是淋了雨或溼了水,就會變成豆黃色。以後這種豆黃色再也不會有任何變化了,會一直保持在葫蘆的毀滅,除非人為地漆上別的顏色。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好像這種耐旱耐荒的植物,是專門兒來惠及黃河灘的老百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