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淺談儒家
韓夫子為兩位夫子大概講了一下之前的事情,兩位夫子也是對李星群的格物致知之道想要有所瞭解。
面對三個老夫子殷切的眼光,李星群故作鎮定的說:“其實這樣和儒家的創始人有關係,眾所周知,儒家創始人的孔子他的身份是殷商後裔,後來在他祖父那一輩家道中落,成為了貴族階層最低的那一層,也就是士人,但因為其父親魯國三虎叔梁紇聲生他的時候已經72歲了,所以也就沒有辦法生養孔子,在孔子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就這樣,孔子只是繼承了‘士’的身份,沒有繼承到士該有的待遇,甚至就他那‘士’的身份,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了。就這樣為了生存下來,孔子就做了許多的‘卑鄙’的營生,在《論語》中有所論述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是士人的身份,作為一個士人最大的抱負是什麼?是做官!那為了做官應該怎麼做呢?這才論語之中就多有描述了,這也是學生說的在學生看來儒家就是為官之道。但很可惜孔子的一生就差一步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明明已經成為了魯國的大司寇,只是很可惜齊國的計策,導致了孔子的失敗,而這一點也看出了孔子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如孔子自己說的那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要做到了君王該做的事情,臣下才能做到臣下應該做的事情,父親要做到父親應該做的事情,而兒子才能做到兒子應該做的事情。孔子不止一次的稱讚商周時期的微子啟,因為商周的無道原理朝政,同樣的孔子也是這樣做的,那麼能做到孔子要求的那一步,就只能保證一點那就是在和平時期。”
範夫子眼色微閃的說:“小友為何這樣說?戰爭時期為什麼就不適合儒家嗎?”
“因為戰場上沒有人和你講仁義道德,範夫子您知道的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不招人待見,為什麼?有宋襄公的例子在前,誰還願意講仁義道德?戰爭時期、爾虞我詐,各種陰險詭計並出,儒家的道德是對‘人’講的不是對野獸講的,遠的不說,歷史上記載的五胡亂華時期,那些胡人直接把中原人當做他們的口糧,名為‘雙腳羊’範夫子您說對於這樣的‘野獸’講道德有什麼用?那就只能打服他們。後來啊,範夫子您也知道統一了我們中原之後的大隋依然還是以儒家為主。這也就能說明問題了。但這裡我還是要說明一點後世的儒家和孔子時期的儒家已經不一樣了。”
三人對視一眼後,韓夫子問道:“雖然我們三個老傢伙大概明白小友的意思了,但還是想聽聽小友的見解。”
“孟子有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站在這樣的角度來看,夫子們請看,在遠古時期的儒家就是君王賢能我就出世輔助,君王昏庸就遠離君王,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能說明這個問題。當然,孔子的弟子做到這種程度了嗎?並沒有!權力是世間最美味的毒藥,現在學生只是一名學子,所以在下可以風輕雲淡說出這句話,假使一朝一份巨大的權利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也不敢保證會不會心動,所以,儒家內部的人就要出現變化,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看,董仲舒的變法,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同樣的沒有任何的變化是沒有好處而沒有壞處的,學生現在是一名學子,和董子差距的太大了,所以學生還是更喜歡遠古時期的孔子那一套理論,同樣的說不定的如果有機會當官,學生也有可能會成為董子那樣的。”
“有意思的說法,那你說說董子在你眼中有哪些變化會讓儒家成為顯學?”
“很簡單的概括,天人感應,王權天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通俗來說建立了一個規矩,一個幫助天子統治的規矩,天子是上天的孩子,所以我們要遵從天子的命令,讓百姓和君王以一種仁義道德來束縛。在這之前法家也有所嘗試,但暴秦的滅亡是大家都知道的,證明法家的那一套並不能成為統治的工具,漢初時期推行的道家,道家那一套用來休養生息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一旦遇到了外地的侵略,那一套就不夠用了,為了中央的集權,漢武帝找到了董仲舒,在董子的改變下,儒家成為了統治者的統治工具,而自己的骨氣也是第一次被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