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白撿的僑匯券
這些外匯到了國內都得強制結匯,外匯變成了人民幣,老百姓也不傻,誰願意幹這種事?
為了鼓勵華僑帶回外匯,政府就想了個主意,發行一批特殊的票證僑匯券。
在五十年代,凡是從境外帶回來的外匯摺合人民幣一百元的,可憑藉僑匯券增加供應糧食6公斤、食油1公斤、白糖1公斤、鮮肉1公斤、棉布10尺。
如此優厚的政策自然引來了不少老百姓的踴躍參與,前些年,在南方某些海外關係多的省份,有些老百姓光是靠著海外親屬匯外幣換來的僑匯券就能買房子。
1981年是個有些特殊的年份,幾年來一片火熱的經濟改革出現了停滯情況。
年初gwy兩次發出緊急文件“打擊投機倒把”,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發現近幾年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開始與國營企業搶市場、搶原材料,對國營企業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因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但這一系列的措施在客觀上造成了兩個事實,一方面是它有效地控制了宏觀經濟的方向,避免了因過熱而可能出現的種種動盪和不安定。
另一方面,它也使剛剛萌芽的鄉鎮企業遭受到了第一次寒流,幾乎所有在1980年前後創辦的企業在1981年度的經濟指標都是下滑或停滯的。
剛剛過去的七月份,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發表文章尖銳的指出,“外匯儲備吃緊,國內通貨膨脹嚴重,石油產量瓶頸、出口下降,對稀有能源資源的嚴重依賴使中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問題。”
外匯條例的頒佈因應的正是今年國內的經濟大環境。
國家經濟發展的好與壞不是林朝陽能夠左右的,但外匯條例的頒佈對他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
出版社支付給他的六萬六千港元稿費,刨去10的外匯留存,按照官方匯率換算成人民幣就是一萬八千塊出頭。
到了八十年代,以前只能用於購買指定生活物資的僑匯券也在演化,可以購買的商品種類不僅包括了生活日用品,更包括了諸多工業品,還可以兌換票證、購物券來使用。
在市場上所能買到的商品都可以使用僑匯券,幾乎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還可以購買一些國內非常緊俏的進口商品,如果按照功能來說,幾乎與外匯券差別不大了。
但與外匯券不同的是,僑匯券是由主券“僑匯人民幣”和購買物資的“實票”構成的。
主券部分印有僑匯券名稱、僑匯人民幣數額、編號、有效期限及發行機構印章,實票上所印的則是可以購買的商品種類和數量。
因為是幣票合一的票證,所以使用僑匯券購買物資不需要再額外支付人民幣。
按照燕京市如今對僑匯發放商品配額的政策,林朝陽出售給中國人民的這些錢將帶給他超過1噸的糧食和一百多公斤食用油,另外還有副食券幾百張、購物券上千張。
聽著銀行櫃員給他們算賬,陶玉書姐倆都快聽傻了。
“能給這麼多東西?”陶玉墨喃喃自語道。
震驚過後,陶玉書又恢復了她平日裡的精明,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同志,這僑匯券有效期是多久?”
如今這年頭的票證都是有使用期限的,過期作廢。
櫃員說道:“我們的僑匯券有兩種,一種是有效期一年的、一種是有效期兩年的。”
聽到她的回答,陶玉書對林朝陽說:“購物券還好說,我們能買東西。糧票、油票、副食票這些東西,我們恐怕五年也用不了啊!”
她又問櫃員,“糧油副食券能少配一下嗎?”
櫃員搖了搖頭,“同志,這些僑匯券都是由商業局統一發行的,商品配額也都是固定好的。多的東西,你們只能自己消化了。”
林朝陽低聲說道:“我們自己私下處理吧。”
陶玉書點了點頭,不再糾結。
從中國銀行出來,林朝陽盤點了一下今天來取錢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