洳宮仙幽 作品

第116章 全網熱議,於歷史中目睹蛇神!

 葉秦心裡隱隱增添了幾分期待。

 和左慈論道,他受到啟發,遵從本心,有了心境的提升,最終令自己得悟氣丹大道;和老翁的討論,讓他明白了除卻萬物之外,唯有道法永存,亙古不變的道理,堅定了他的道心,還觀想了江河造化。

 由此可見,他先前猜想是對的,這世界許多地方都存在斑駁歲月片段,也不一定非得是名寺道觀這些地方,只要是擁有古老歷史遺蹟,也許都有可能留存歲月片段。

 只是想要激發的話,還需要那麼點機緣,並非任何地方都有,其中的規律和原因,暫時也沒摸透。

 “走啦。”

 這附近已經被葉秦探索完畢,再呆下去也沒有什麼必要,葉秦最後回過頭看了一眼江河。

 身影也隨之消散在晚霞當中。

 ……

 另外一邊,郊遊已經結。

 張老師還在辦公桌前奮筆疾書,準備著明天的教案,腦海裡不知不覺想起白天胡小草說的一番話。

 哪怕是到了現在,心緒依舊無法平靜。

 “叮咚——叮咚”

 手機不斷傳來消息提示音,她拿起來一看,後臺的私信已經爆滿。

 原來今天她把胡小草的回答發表到了網上,只是想發出來分享一下學生的見解,沒想到居然火了。

 瀏覽量和獲贊已經過了十萬,而且還在以恐怖的速度不斷增長,許多人都跑到下面評論,訴說著自己的感悟。

 張老師驚喜的點開評論區。

 【反方向的蛙】:“我讀書少你別騙我,這居然是一個小學生能說出來的話?該不會是博主自己編造的吧。”

 【晶瑩剔透的城】:“看到這個回答,我真的很有感觸,刻舟求劍是遺憾,掩耳盜鈴是放縱,削足適履是將就,邯鄲學步是從眾,原來故事裡面的人一直都是我自己。”

 【二十出頭】:“如果回憶是刻舟求劍,那前進就是望梅止渴?”

 【陌上煙柳】:“其實我們的一生不過時溫習華夏的成語罷了,如果不是為了趕路,語文真的是最有意義的學科。”

 【常青樹】:“我現在才知道,刻在那裡的不是標記而是回憶,多少人想回到記憶的某個時候,找尋某樣東西,卻只能站在船邊徘徊,失去的東西永遠不會回來,你也不是當初的自己了。”

 【黑龍河

 【一本小人書】:“所以說欲買桂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原來我們都回不去了啊,只可惜道理很簡單,明白的人卻很少。”

 【派大星】:“小時候很想買遊戲機,但是那個時候沒錢,現在長大工作賺錢了,再去買曾經想要的東西,卻發現自己已經沒有當初的渴求了。”

 【開雲樓】:“當初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有多少人曾經嘲笑過這個刻舟求劍的人,卻在多年後做著類似的事情,不停的執著於過去。”

 很多人有感而發,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以至於這個視頻甚至還上了熱搜,有不少人質疑這不像是個小孩子說的話。

 張老師親自下場說法,訴說了胡小草的故事,眾人更是大有感觸,不少人都表示想要資助胡小草,連帶著胡小草本人都小小火了一把。

 而在這些評論裡,有一個人,名叫齊學清。

 他是個很喜歡研究古代歷史的年輕人,大學裡面學習的就是相關專業,後面和自媒體結合起來,經營著自己的微博。

 賬號時常發佈一些和歷史文化相關的知識和科普,倒是積累了不少名氣。

 看看到張老師的回答瞬間就被吸引,再加上評論區的那些話,開始對刻舟求劍這一類的成語故事,產生了重大的興趣。

 有句評論說的對,經過時間的推移,流傳後世的記載也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確,畢竟有時候歷史也會記載有誤。

 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呢?

 這個念頭一旦冒出來,就很難消散,齊學清開始搜尋大量的歷史還有相關史書,還真的被他找尋到了一點點蛛絲馬跡。

 故事最早出自於《呂氏春秋·察今》,通常用來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

 北宋·黃庭堅《追憶予泊舟西江事次韻》曾有這樣一句詩:“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在這裡亡簪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有懷念顧舊的意思在裡面。

 作者在這裡卻把它和刻舟求劍相提並論,可見並不像大多世人認為的那樣,說不定有其他的見解。

 如果僅僅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麼這些成語故事也不會流傳至今,內裡肯定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

 齊學清抽絲剝繭,不斷的深入,想要探訪這些成語故事背後的秘密,他恍若推開了一扇塵封的歷史大門,但卻突兀的發現,這當中似乎不對勁。

 齊學清越查越入迷,最後將自己整理到的資料,全部發到了網上,引發了不少轉載和評論。

 “刻舟求劍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但主人公好像是個撐船的老翁。”

 “在這則成語故事中描述中,乘船的乘客有很多人。但是我查這段歷史時發現,並非如此,船上應該只有兩個人。一個老翁,還有一個與他產生這段經典故事的人。”

 “但我查了很多文獻卻發現,與老翁對話的人一片空白,甚至沒有任何記載,不知從何來,也不知從何去,好似根本不存在。”

 “越查,我越頭皮發麻,總覺得這段歷史被迷霧籠罩……”

 一時間,這則帖子被大量轉發,本來是一段文學感悟,最後卻又演變成了獵奇故事,頓時引得網友們加入討論,並一同發起考古尋找,但的確如齊學清所說。

 這段歷史與成語典故,有很多文獻記載,但卻詭異的查不到源頭。

 就如‘不知來也去也’,被迷霧籠罩,彷彿遊蕩著一個歷史的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