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機緣,再入斑駁歲月片段
這裡山巒拱翠,巨樹遮天蔽日,附近還有江水,可以說是依山傍水,倒是個不錯的好地方。
距離村子的不遠處,還有塊石碑,原來是塊村碑。
高兩米多,寬半米的樣子,上面刻有“待王莊”三字。
這村碑已經頗有年代,爬滿了不少青苔,字跡看上去也有些模糊,彷彿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接受風霜的洗禮,處處可見歲月滄桑的痕跡。
葉秦莫名的就生出一股好奇之意,忍不住爬了過去,發現村碑上面還有不少字,介紹了關於村子的來歷。
【春秋時期,這裡是巴國與楚國的必爭之地,後有一批百姓搬遷至此,為出國國君的守陵人,由此繁衍至今,故此得名‘待王’,喻義為等待楚王歸來的意思。】
“看不出來村子竟然已經有如此歷史,像是看見歷史揭開了那麼半頁,好強的宿命感……”
葉秦看著村碑感慨,這明顯是個古村遺址,流傳了兩千年。
他隱隱覺得不凡,只是那種感覺稍縱即逝,等到他再去探尋之際,瞬間無影無蹤。
本來按照葉秦的規劃,是要繼續前行,可就在那片刻,他產生了想要在此地停留片刻的衝動。
“也許不一定是名剎古寺、墓地遺蹟,說不定像這種歷史遺址也會讓我有所感悟。”
雖然那種感覺一晃而過,但是之前路過那麼多古寺道觀,葉秦都沒有這種錯覺,他隱隱覺得自己的機緣說不定就在此處。
“緣”這個東西妙不可言,往往就在那麼一瞬間。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任何硬性規定,非得是名剎古寺才能夠產生某種奇特的力量。
說不定在這裡能夠有特別的機緣。
這古村落是依據石碑建立而成,他的視線不由得落在了不遠處,打算在這附近看看。
只一眼葉秦就看出了不凡之處,這片地方的風水很講究。
風水兩字可謂是非常有講究的存在。
《易經.說卦》曾有記載,:“擾萬物者,莫急乎風,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從字上理解,風是從天而行,流動著的空氣,水是順著大地而走,它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的依靠。
有風、有水的地方就會產生生命還有生氣,萬物能夠欣欣向榮生長,成為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
村落裡面有不少綠植,成為了葉秦天然的掩體,再加上時間尚早,街道上面行走的人並不多。
而且葉秦所在的位置偏低,眾人的視線大部分都是平視,根本不會觀察到旁邊的角落裡。
葉秦的鱗片本就是綠色,在加上這些寬大的葉片遮擋,除非是近距離仔細端詳,否則的話真的很難發現其中蹊蹺。
只見一座座穿鬥青瓦房,夾雜在蒼勁的大樹之間,簡樸適用,一樓一底的石頭牆、土牆等老房子,都是用石灰粉刷而成。
這些大部分都是民國時期老建築,看得出來有部分翻新過,但是許多都還保留著原汁原味。
青磚灰瓦,古色古香,葉秦爬行在其中,看著周圍古老的建築,彷彿再次穿越了時光。
這裡植被茂盛,雖然百年古樹很少,但是盤根錯節,形成一道天然巨傘庇護著古村各個角落,甚至有些爬上虎,還爬滿了屋子整個外圍。
陽光透過葉片間的縫隙投落下來,給這些建築更是鍍上了層不太真實的色彩,像是有層朦朧的光暈。
因為周圍都是植被,即便是夏天這裡也清涼不已,從未有過炎熱。
和繁華大都市有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和先前的龍源村也有所不同。
龍源村地處偏僻,少有外人至,村民們日子雖然清苦,但是也能夠自給自足,有種原始自然的生態美感。
但是這個古村給葉秦的感覺是一種厚重的歷史撲面而來,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太多,最後看盡人世間滄桑,迴歸本質。
村子面積不小,比的上一些小鎮了,生活在裡面的人自給自足,甚至在這附近還有個小學,設施還算齊全。
葉秦逛完一圈之後,選擇了處地勢比較高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整個村子的範圍。
周圍青山延綿不絕,左右兩側都環繞著山峰,形成了天然的護衛,而在中間部分地勢比較寬敞,且被江水環抱,形成了一個絕佳的風水寶地。
從風水的角度出發,石碑是嚴格遵循“枕山、環水、畫屏”的風水原則發展起來的。
而且它處於山脈和江水的匯聚之處,從北逶迤的山脈為石碑風水的“來龍”。
護送龍脈的江水從三秦大地奔湧不息,自南向北,又從北面連綿不絕的青山中奔騰而出,好似長龍一瀉萬里。
山水匯聚一堂,呈眾星拱月之勢,烘托出此地的上乘風水。
而江水偎城抱鎮、經鎮三面,在山腳下,圍成一個“u”形的環帶,就是俗稱的“椅子型”風水。
不僅地理位置絕佳,整個古村的風水佈局也是十分講究,和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所提倡的“天地合一”的觀點一致。
古人始終講究人與自然相輔相成,協調統一。
而仔細查看古村的建築,無論是房屋還是道路,都能夠看得出風水痕跡,受到古人堪輿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
如果一個地方風水地勢再好,但是內部條件不行的話,也會影響到外部。
而在石碑這裡,內外風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以至於此地人傑地靈,吸引了不少文人晚年來此定居。
從古村的歷史上來看,
百年來生氣環繞,生生不息。
周圍江水反哺古村,同樣古村的人文氣息也會產生一股獨特的力量,回饋到這江水當中。
兩者之間可以說是互惠互利,和諧共存。
有人居住的地方,和沒有人居住的地方,還是有明顯的區別,葉秦對此感知頗深,何況他現在已經凝結成丹,對於天地之炁感知的更為明顯。
同氣相求,同類相應。
順則為利,逆則為害。
《淮南子·精神訓》曰:“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不能說有人存在就是壞處,誠然人類的某些行為軌跡,的確會破壞環境,但人類也是生態系統的一員,反之也是能夠造福環境的。
這個觀點需要區分條件辯證看待,不能一竿子就打死一船人。
不管是龍源村還是葉秦如今所處的古村,居住在此地的人,並沒有過多幹預當地環境,濫砍濫伐,反而是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這裡的人類藉助石碑還有附近的地勢發展起來,同樣他們自身產生的生氣,通過風水的轉化,也源源不斷反哺江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