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聖堂 作品

第511章 重構量子論破曉時分!量子論中唯二可觀測的量!震驚眾人!

 因為他沒有看見失望和鄙夷,反而是慈祥的鼓勵和安慰。 

 索末菲也發現了異常。 

 他在心裡舒了一口氣。 

 現在也只有布魯斯教授才能救海森堡了。 

 這時,李奇維問道: 

 “鈉燈的原理是什麼?” 

 呼! 

 當海森堡聽完問題後,他差點哭了出來。 

 這一刻,布魯斯教授簡直比他的父母還要親。 

 海森堡此刻發誓,這輩子都要感謝布魯斯教授。 

 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絕對自信! 

 海森堡調整情緒,讓自己語氣平靜。 

 “布魯斯教授,

我知道鈉燈是阿爾法實驗室最新出品的一款新型燈泡。” 

 “它的設計者是吳有訓博士。” 

 “他利用量子論中電子躍遷的原理,通過激發鈉蒸汽,使得鈉原子中的電子發生躍遷。” 

 “只要控制好參數,就能讓電子躍遷後發射的電磁波在同一頻率,從而形成照明級別的燈光。” 

 “這種燈光由於是單色光,穿透力要遠遠高於現有傳統的白熾燈。” 

 “而鈉燈就是這樣的燈泡,它的燈光顏色是橘黃色的。” 

 海森堡幾乎是一口氣說完的,可見他對這個產品非常熟悉。 

 因為這是量子論在工業領域的首次應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而海森堡對量子論的一切都非常關心。 

 這時,索末菲笑著說道: 

 “維恩教授,我看海森堡對量子論瞭解的還是很深入的。” 

 “您剛剛的問題,我一定會讓他下去後好好學習。” 

 “到時候親自給您彙報。” 

 維恩順著臺階說道: 

 “索末菲教授,原來你把布魯斯教授請來,是這個用意啊。” 

 幾位大佬們會心一笑。 

 海森堡長舒一口氣,宛如溺水之人在最後一刻被救上來。 

 他朝著布魯斯教授投去感激的眼神。 

 李奇維滿意地點點頭。 

 鈉燈是阿爾法實驗室的首個拳頭產品。 

 此前,紐約市政府找到特斯拉,想委託其設計一種特殊的燈泡。 

 原來自從汽車工業在美國蓬勃發展後,美國的汽車越來越多。 

 紐約市更是汽車遍地。 

 白天還好,但是到了晚上,一旦出現大霧等天氣,現有的燈光完全無法起到照明的作用。 

 紐約市的交通事故數量節節升高,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所以,政府迫切需要一種能在夜間使用,穩定性好,穿透力特別強的燈泡。 

 但是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這種產品。 

 有懂行的官員就找到了大名鼎鼎的特斯拉。 

 特斯拉接到這個需求後,也非常感興趣。 

 這種新型燈泡,他和愛迪生從來都沒有發明過。 

 甚至他還查閱了大量專利,都沒有關於這種燈泡的設計。 

 越是棘手,特斯拉的鬥志反而越高。 

 他立刻成立研發小組,由他親自擔任組長,吳有訓為副組長。 

 並宣佈新型燈泡項目是阿爾法實驗室打響名氣的第一炮。 

 必須特別重視! 

 然而,在經過了半年的艱苦攻堅後,團隊毫無進展。 

 特斯拉心灰意冷,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 

 就在眾人準備放棄時,吳有訓靈感爆發。 

 “能不能利用量子論中電子躍遷的原理,產生單一頻率的燈光呢?” 

 “黃光的穿透力最強,只要能找到一種原子的躍遷輻射光在黃光範圍,就能產生這種燈泡。” 

 譁! 

 一語驚醒夢中人! 

 鈉燈橫空出世! 

 它的光線柔和,穿透力極強,非常適合在夜間和霧天使用。 

 鈉燈在道路、碼頭、港口、車站、廣場等場合,大放異彩。 

 剛一出現,就受到了無數組織和個人的青睞。 

 在李奇維的提議下,鈉燈沒有專利,所有技術原理全部公開。 

 “光明屬於全人類!” 

 此舉讓阿爾法實驗室名聲大噪! 

 無數高級人才趨之若鶩。 

 它完美地展示了,什麼叫高科技,什麼叫科技改變生活。 

 李奇維重金獎勵了研發團隊,並又單獨獎勵了吳有訓。 

 而吳有訓憑藉鈉燈,奠定了他在阿爾法實驗室的領導地位。 

 以後他接替特斯拉,就再也沒有障礙了。 

 同時,吳有訓又一次為華夏爭光! 

 (注:真實歷史上,鈉燈是在1930年左右發明的,至今還在使用。) 

 此刻,海森堡的回答,正體現了鈉燈的火爆程度。 

 在眾人眼中,量子論那是多麼高高在上的物理理論。 

 距離工程化的應用

,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但是,吳有訓卻憑藉聰明才智,發明了極其創造性的產品。 

 這就是科學的神奇! 

 最後,海森堡也終於順利答辯完成。 

 不過,他的答辯綜合評分就不太行了。 

 要知道,當初的泡利,是以第一名的成績博士畢業的。 

 答辯全部結束後,海森堡找到了李奇維,他鼓起勇氣說道: 

 “布魯斯教授,我想申請量子研究所的博士後。” 

 李奇維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道: 

 “歡迎你,海森堡。” 

 “不過,下次面試的時候,可不要太緊張。” 

 海森堡聞言大喜。 

 他堅信自己在量子研究所,一定會脫胎換骨的。 

 6月初,在索末菲等人的送別下,李奇維離開德國,繼續前往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