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聖堂 作品

第441章 微晶理論!震撼全場!玻璃咋又變成晶體了?

 康普頓、吳有訓等天才,也靈光一閃。 

 “我明白了,宏觀與微觀!” 

 餘青松很想問一句:吳大哥,你到底明白什麼了? 

 李教授講的不就是一個故事嗎? 

 吳有訓羨慕道: 

 “校長的想法真是太天馬行空了!” 

 “我實在佩服的五體投地。” 

 懂的都懂,不懂怎麼也想不懂。 

 在眾人懵逼,大佬佩服的情況下,李奇維解釋道: 

 “在這個故事裡。” 

 “鑽石城堡就相當於晶體,它整齊有序。” 

 “而鑽石廢墟就相當於非
 

晶體玻璃,它混亂無序。” 

 “然而,無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玻璃,它們都是由一顆顆小的鑽石組成的。” 

 “這顆小的鑽石卻是晶體。” 

 “只不過它組成的鑽石廢墟,變成了非晶體而已。” 

 “這就是我的猜想。” 

 “玻璃雖然在宏觀上是非晶體,但是在微觀上,它的內部是由一個個微小的晶體組成。” 

 “我把這種理論形象地稱為【微晶理論】。” 

 “按照剛剛的理論,晶體存在閾值。” 

 “而玻璃雖然整體沒有閾值,但是它內部無數的微晶卻有各自的閾值。” 

 “無數個微晶的閾值平均在一起,就可以看成是玻璃這個非晶體的閾值了。” 

 “所以,玻璃才會和真正的晶體一樣,能夠透光。” 

 “這就是我對玻璃透光的原因分析。” 

 嘶! 

 會場內又一次陷入了寂靜之中。 

 微晶理論徹底震撼了所有人。 

 如此天才般的想法,簡直鬼神莫測。 

 “上帝啊!微晶理論也太驚豔了!” 

 “布魯斯教授果然恐怖如斯!” 

 “這就是科學的魅力嗎?” 

 “布魯斯教授和密立根教授等人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 

 “他們的一場對話,就開闢了一個新的理論方向。” 

 “晶體學接下來肯定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了。” 

 餘青松聽完後終於明白了。 

 隨即就是徹底被李奇維折服。 

 他呆呆地看著臺上那道身影,臉上露出了痴漢般的笑容。 

 他無比慶幸李教授是華夏人,和他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 

 “我要永遠追隨李教授的腳步!” 

 康普頓、吳有訓、哈勃等人,眼神火熱。 

 布魯斯教授強勢迴歸,他的實力沒有跌落。 

 今年40歲的他,在物理學界,正是當打之年。 

 未來對方一定還能創造更大的輝煌。 

 海耳等天文學家們,現在已經無比確信。 

 “布魯斯教授的天文學論文,一定會震驚學界的。” 

 就憑藉這種洞察力和想象力,海耳覺得布魯斯教授研究任何領域,都會是絕巔人物。 

 密立根微皺的眉頭終於舒展。 

 對於他這樣的物理大佬而言,看見一個難題被解決,哪怕不是本人的成果,也依然會欣喜若狂。 

 雖然李奇維的微晶理論只是一種猜測。 

 但是無疑比他本人和康普頓的回答更深入。 

 而且,這個理論對於物質的組成結構,有了更多的參考意義。 

 關鍵是對方那種無拘無束的思想,讓人膜拜。 

 密立根感慨。 

 正常人知道玻璃是非晶體後,肯定就不會繼續去想,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條件。 

 但是布魯斯教授不一樣,他會更進一步,思考其內部的問題。 

 忽然,密立根想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那場年會。 

 李奇維一張太極陰陽圖驚豔了眾人。 

 “難道這也是源於華夏的某種思想嗎?” 

 對此,李奇維表示:這個真不是。 

 真實歷史上,1921年,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提出了【晶子學說】。 

 該理論認為玻璃由無數的“晶子”組成,這些晶子分散在無定型的介質中。 

 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到了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扎哈里阿森,提出了著名的【無規則網絡學說】。 

 該理論認為玻璃的微觀結構是:原子的排列是長程無序而短程有序。 

 兩種學說看似一樣,其實略有區別。 

 晶子學說側重描述玻璃的微觀不均勻性和
 

有序性。 

 而無規則網絡學說側重描述玻璃的宏觀統計均勻性、無序性。 

 李奇維提出的微晶理論,其實就是兩種理論和能帶理論的結合。 

 這也是後世公認的玻璃結構。 

 當然,用這種結構解釋玻璃的透光性,目前而言,並不一定正確。 

 只是一種可能而已。 

 玻璃透光依然是未解之謎! 

 所以,李奇維繼續說道: 

 “首先說明,微晶理論只是我的一種猜測。” 

 “對於玻璃透明的問題,我們依然不知道正確的答案。” 

 “正如我在演講開始所說的那樣,我們對玻璃一無所知。” 

 “我想,現在大家應該沒有異議了。” 

 “至於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就交給真正熱愛玻璃的人吧。” 

 “或許將來有一天,你們在座的某位,能完美地解釋這個問題。” 

 呼! 

 在場眾人全都鬆了一口氣。 

 剛剛的精彩辯論,讓人喘不過氣來。 

 一波三折,環環相扣。 

 每個人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刺激快感。 

 這就是科學交鋒的魅力。 

 是世界上最聰明大腦之間的碰撞。 

 雖然最終答案連布魯斯教授也不知道。 

 但是沒有人因此就覺得對方不行了。 

 相反,他在眾人心中的形象愈發高大了。 

 因為對方沒有固步自封,反而永遠是在挑戰自己,挑戰科學的最高峰。 

 這就是當世科學第一人的榜樣力量。 

 這場演講的意義,比答案本身重要無數倍。 

 李奇維緊接著說道: 

 “我講玻璃透光問題的目的,就是想告訴你們。” 

 “如果想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那就永遠保持好奇心。” 

 “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遠遠超越了人類的想象。” 

 “儘管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但是,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仍然只能算窺到一角。” 

 “甚至連一角也算不上。”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保持悲觀的態度嗎?” 

 “不!” 

 “我們反而要更加樂觀。” 

 “因為這代表,人類的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 

 “而物理學就是人類創造出來,認識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以物理學為根基,誕生了化學,誕生了機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