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下一書生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六章 電影工業體系和見面禮

“行,不過你也不用著急,你是嘉禾的人,想去好萊塢隨時都可以去,不過我覺得你可以先在張導的《月球》劇組打打下手。

正好你那部《無人區》不是還沒上映嗎,先跟著張導把《月球》拍完,到時《無人區》應該也下畫了,再去好萊塢。”

“好的,我聽劉總安排。”寧昊笑著回道。

明顯看得出來這是對自己重點培養,傻子才會不答應。

“你這安排的是明明白白,哈哈!”

“寧昊不僅年輕還很有才華,肯定得好好培養,韓總,你那邊怎麼樣了,《無人區》大概什麼時候能夠解禁上映啊。”

聽到劉周這話,寧昊也一臉期待地看著韓山平,畢竟《無人區》這部電影耗費了他最多的心血,他不可能不重視。

“放心吧,年後肯定能夠通過審核。”

“那就好,我都已經準備好了讓《無人區》在明年的暑期檔上映。”

幾人一邊聊天一邊往韓山平辦公室走去,寧昊見幾人沒讓自己離開的意思,也屁顛屁顛地跟了上去。

四人坐定之後,韓山平給每個人扔了一根菸,然後自己點了一支,深吸了一口,隨後緩緩地說道:

“劉周,你繼續說說該怎麼建立電影工業體系。”

劉周組織了一下語言,開口道:

“韓總,工業體系首先就是電影製作的專業化,而我們還是處在手工業狀態.”

“等會,手工業?”

劉周剛開口,韓山平就忍不住出聲。

作為中影的一把手,一路從峨眉電影製片廠的科員做起,一路熬到電影導演最後做到廠長,再調到京影廠擔任廠長,到現在的中影一把手。

怎麼說他也是資深電影人了。

華夏電影,怎麼就成手工業狀態了?

劉周解釋道:

“我這只是打個比方,手工業和現代工業的區別在分工上,在電影行業上也同樣如此。

尤其人多的大製作,差距更加的明顯,就拿張導的《英雄》舉例,這部電影我們嘉禾內部有過細緻的研究。

《英雄》的幕後團隊,相比好萊塢的A級製作的古代歷史戰爭大片,要少三四十個工種。”

“少三四十個工種,有這麼大差距?”

這回不光是韓山平了,就連張一謀也微微一愣。

《英雄》是他拍的,但是他還真沒有這樣細緻地去和好萊塢同類型的電影做過比較。

這玩意,畢竟國內沒多少人在意,也沒人數過。

可是劉周既然敢說出來,總不會是瞎編的。

但是缺了三四十個工種,他還是感覺太離譜了,電影可是精細活。

面對韓山平和張一謀探尋的眼神,劉周接著說道:

“沒錯,國內劇組很多轉接、協調性的崗位要麼沒有,要麼交給了其他工種,一人身兼數職,分工含糊,很容易出亂子。

但我們國內基本上又是導演一把抓的,根本顧及不到這麼多。

一部戲少了三四十個工種,這意味著什麼很清楚了,細緻程度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兩人當然也明白劉周的意思,電影的拍攝,尤其是大製作,越細緻製作肯定就越發精良。

韓山平不由嘆了口氣,說道:

“我們還總想著學習這學習那,但沒想到就連最基礎的我們都沒做好。”

“其實主要還是國情不同,好萊塢那邊的電影行業商業化程度極高,而我們才剛剛開始商業化。

內地導演中心制沿用了幾十年,劇組事情幾乎都是一把抓,要想改變這一情況肯定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

其實除了分工不明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地缺少專業的製片人,尤其是那種能夠制約導演的製片人,幾乎是鳳毛麟角。

除了嘉禾的陳果富和中影的黃建新等少數幾個製片人之外,其他製片人根本制約不了導演。

畢竟有名的導演他們根本不缺投資,又有票房號召力,還能怎麼制約他?

或者不用制約,哪怕是能夠協助導演,除了拍攝之外的所有事都能幫上忙的這種專業製片人國內也不多。

如果說好萊塢那種分工明確,以製片人中心制來製作電影是工業化生產的話,那國內以導演中心制,劇組大小事務一把抓則就是小作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