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渡清江 作品

第四十一章 上諭定禮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內閣奉旨連發三道上諭。

 第一道上諭是決定於下個月丙寅日,即五月十五日,舉行殿試。

 本該在正德十六年三月就該舉行的今科殿試,因為正德皇帝駕崩,也就拖到了現在,現在時間定好以後,自然也方便貢士們提前準備,離家近的還能趕著回家過一個端午。

 第二道上諭是遣使奉迎母妃蔣氏於安陸。

 第三道上諭是下詔議興獻王主祀及尊稱。

 這第三道上諭便是楊廷和一干清流心心念唸的議禮大事,也是天下士大夫最為關注的一件大事。

 畢竟儒家崇尚以禮治國。

 而天子希望以禮使天下士民歸心,臣服於自己的統治。

 但儒士則希望以禮規正君王,限制君王的權力,防止君王胡作非為,極端的甚至想以禮控制君王,使之成為自己的傀儡,成為自己施展抱負的工具。

 於是,到底是該禮在君上,還是該禮在君下,就成了君主與士大夫階層的一個矛盾點。

 無論如何,禮的確很重要,無論是對天子還是對天下士大夫而言,也可以說是對整個統治階層而言。

 朱厚熜知道他不能久拖這事,需要儘快將自己母妃接來京師,確定其尊稱,也需要儘快確定自己父親的尊稱。

 當然。

 朱厚熜個人情感上也希望儘快見到蔣氏,和議定自己這世父母的尊稱。

 所以,在他即位後的第四日,同意了讓內閣發這兩道上諭。

 因為內閣只有票擬權和密議權,沒有執行權,所以對於政事的具體執行,內閣的上諭一般直接是發給相應部院衙門覆議決定。

 議禮這事自然是讓禮部覆議。

 而天下士大夫對議禮這事又特別看重,畢竟這裡面關係著權力和核心利益的分配。

 禮部尚書毛澄因而在收到這道上諭後的當天,連忙又重新翻閱了各朝各代關於這種宗室子入繼大統的議禮案例,幾乎一夜沒有閤眼。

 他自己都被他自己為君王操勞的勤奮而感動,覺得自己也算對得起聖人教誨,以及陛下的恩待俸祿。

 同時。

 毛澄急忙於一大早就去見了楊廷和,請教楊廷和。

 在毛澄看來,楊廷和才是真正得天下之望、天子之尊崇的元老,也是真正關係他能否入閣的人,所以,他沒有選擇先去請教現在的內閣首輔梁儲。

 “當如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陛下稱孝廟為皇考,稱本生父為皇叔考,稱本生母為皇叔母。”

 楊廷和在得知朱厚熜讓內閣發上諭要求議禮後,也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