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楊廷和的改革
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十五),正德皇帝駕崩次日,遺詔正式頒佈於天下。
大明各地兵驛因此繁忙了起來,馬蹄聲不絕於官道。
內閣首輔楊廷和也從這一天開始,迎來了他最風光的一段時日。
先是聯合司禮監,用計使江彬、神周、李琮這些在正德朝得勢的武將下獄。
接著,楊廷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地裁汰軍校冗員的改革。
正德朝所留下的錦衣衛內監旗校工役凡十餘萬,皆被楊廷和提前列入了待裁名單,準備等朱厚熜進京即位時,於登基詔書中將這些人予以革除。
大明京師官校中的確存在著冗員與空餉問題,即名冊上看上去京城兵馬很多,但其實實際兵馬數量特別少,而大部分,都是白領俸祿不操練的關係戶,或者是被權貴用來肥己的空餉。
按理,大明要想財政好轉,也應該裁汰冗員,減少關係戶與空餉支出。
但楊廷和沒有選擇得罪這些權貴官僚,他選擇了對正德招進宮裡充實錦衣衛的普通旗校動手,只裁汰這些人。
因為這些人都是選自邊鎮的軍勇,沒有什麼強硬的背景,還對大明忠勇的很,忠勇到敢上陣與韃子拼命,而被正德巡邊時選入錦衣衛,為自己身邊近臣。
再說具體些,這些邊鎮軍勇,基本上都是各處邊鎮衛所裡的中下層軍籍地主,和歷史上戚繼光、俞大猷這些人一樣,雖然有世襲武官官位,但世襲官位都不高,家族背景不怎麼硬,以至於要靠武舉和戰功才能被皇帝發現重用,與公侯級的武勳不能比。
而正因為這些邊鎮軍勇,沒有背景,又受了些國恩,帶著一個世襲的普通官位,所以才好裁汰。
總之。
楊廷和裁的就是既忠又勇的普通軍籍子弟。
只有這些人被裁,才會理解朝廷,也好做工作,才不會有大規模造反的可能,最多幾個實在沒產業的最下層軍士可能化身為盜賊。
反而像吃空餉大戶的勳貴與在錦衣衛體系裡也充為千戶百戶白拿俸祿不幹事的文官重臣子弟,他不敢裁汰。
畢竟這些人要背景有背景,要勢力有勢力,對大明皇帝的忠心也沒那麼高。
這也正常,往往離皇權越近,對皇權的敬畏心就越淡。
雖說伴君如伴虎,但伴的越近,對虎的神秘感就會越少。
所以,歷史上每每改朝換代時,殉節的頂層勳貴和文官重臣很少,但中下層官將,無論文武,殉節的倒是不少。
不過,楊廷和這種裁汰冗員的改革是以犧牲國家基本盤,減弱國家軍事實力的方式來改善財政困境的一種改革。
這種改革的最大犧牲者就是對大明最忠心最皇帝最忠心最崇敬的一批中間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