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叢中一回首 作品

第506章 喜悲不相同

梁山軍的特色是“微功必錄”,這固然讓徵東大將軍府、大都督府的錄功、驗功、分發賞賜的工作變得極為繁瑣,但是帶來的好處也是肉眼可見的。

辛贊以“權知遼州事”也就是代理知州的身份,向史文恭等將領宣讀了大都督府下發的獎勵和賞賜,一眾將領皆喜笑顏開。

“恭喜靜朔將軍!”蘇定笑呵呵地帶頭向史文恭拱手,史文恭臉上的笑意都快要遮蓋不住了。

擊潰並近乎全殲常勝軍,這意味著在太原府的童貫手下幾乎再無兵力可用,這樣的功勞,王倫便提拔史文恭為將軍,雖然“靜朔將軍”只是第二等第六階,但這卻是梁山軍自建立以來的第一個有名號的將軍,當然王倫本人除外。

至於蘇定、朱仝、陳達、呂方、馬麟等諸將,也都升了一階,雖然仍舊是校尉,但離將軍也已經不遠了。

“同喜,同喜!”史文恭強行壓住了心中的興奮,翹著嘴角不住回禮。

王倫給他派來的這些將領,都不是愛爭功的,這讓他指揮起來阻力甚小,故而史文恭心裡也難得謙遜了一回。

跟隨辛贊前來的一名軍務司虞侯官則捧出一個木盒,取出一面旗幟來,笑著說到:“這是大都督府特意定製的將旗!”

史文恭有些激動地接過來,雙手一揮,蘇定便順手接過,向眾人展示。白底的旗面上,是青色的四個漢隸大字:靜朔將軍。

史文恭頭一回覺得,這漢隸簡直太他孃的適合用在軍隊旗號上面了,看著就有一股肅穆、莊嚴、殺伐的大氣。

“辛太守,何虞侯,諸位同僚,入座,就席!”

辛贊帶來的各種賞賜,就包括王觀在冀州衡水縣新設的釀酒作坊生產的第一批酒水。

王觀將釀酒作坊選定在這裡,無非是附近有一條河,但王倫卻想到了老白乾,有心將酒命名,又覺得太過於直白,也就任他去了。

威勝軍北,這裡有一座小城,名叫馬關城,恰攔在太谷縣南,也是翻越太嶽山的一條重要通道。

王稟就領兵駐守在這裡,作為河東路宣撫司都統制,王稟當初從婺州北來後,發現自己面臨著一個窘境:朝廷要北伐,就從河東路抽調精銳,太原府禁軍多,抽調也最重。

他是經歷過平定方臘起義的,自然清楚朝廷州兵的戰力,到了太原府後發現,河東禁軍比江南州兵要強,但強得不多,若是以河東禁軍去鎮壓方臘,恐怕也不能夠取勝。

而且河東禁軍也從河北邊軍那裡學來了一個臭毛病:臨陣只發三矢,便要向上官索要錢糧。若上官不肯答應,他們便絕對不會射第四箭;若賊勢甚猛,又或者上官訓斥嚴厲,這些禁軍轉身就逃,根本不管上官死活。

田虎二次造反時,王稟帶的就是這樣的一支官兵,但他靠著個人的魅力和武勇,勉強與來犯太原府的田虎打得有來有回。

深入瞭解和調查後,王稟才意識到,河東禁軍包括河北邊軍這麼做也是無可奈何。

從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長期和平百餘年,在兩國邊境處當兵就成為了一種職業,雖不能說是打卡上班,但也差不多了。

本來朝廷對邊軍的物資供應並不差,但隨著西夏党項人崛起,大宋朝的戰事漸漸集中到了關中、西北一帶,以西軍的出現為標誌,大宋朝的政策也開始向西軍偏斜。

當今趙官家上臺後,又意圖西北開邊,再加上他貪圖享樂,吏治腐敗,貪賄已經成為了官場的一種風氣,於是河北邊軍就不得不面臨著以下困難:

朝廷調撥的物資削減,又被軍官上下其手大肆貪汙一番,邊軍士卒少有能夠像其他禁軍那樣來回調動,而是多選用本地百姓青壯,在大宋朝不抑兼併的政策下,大量邊軍士兵就淪為了半兵半僱農的身份。

況且從唐朝安史之亂後,河北百姓多有當兵的習慣,又喜歡拉幫結派,結為鄉黨,雖然經大宋朝百餘年打壓,本土軍官形不成勢力,但團結起來鬧一鬧的本事還是有的。

閒時當僱農或者做工,戰時徵召,後勤補給又不充足,日常軍事訓練也極其缺乏,這不但是河北邊軍曾經的狀況,也幾乎是整個宋遼邊境的現狀。

所以王稟只得無奈地做了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從太原府、忻州等州縣招募青壯,來代替這些已經沒有任何作用、只會消耗朝廷錢糧的河東兵。

童貫沒來之前,太原知府全力支持,王稟先後招募了三千餘人,就能夠反推到威勝軍,逼得田虎節節敗退,等到童貫西逃來後,他反而再進不能。

而王稟拒絕了童貫的要求,誓死要守住馬關城,童貫乾脆強行斷絕了王稟部的後勤供應。

但好在王稟得到了本地百姓以及附近兩個縣城官員的私下支持,他這一部兵馬起碼還有飯吃,別管能不能吃飽,至少暫時餓不著。

但王稟很清楚,這麼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童貫居然無恥地要求他駐地周邊禁止私下供應糧草,為的就是逼迫王稟領兵回到太原府,並向他童貫屈服。

望著馬關城低矮的城牆,王稟不住嘆息,他實在想不到,這天下的局勢,怎麼就突然變成了這樣?

童貫怎麼就把兩次北伐大軍給白白葬送,河北兩路怎麼就短時間內諸州皆反,並被王倫迅速接收?

“將軍,不如北撤吧!”一個親信部將看到王稟立在城頭遠眺,順著看了過去,什麼也沒看到,便小心翼翼地建議。

王稟瞪了他一眼,那部將低聲說:“咱們的糧草只夠最多七日,眾將賣了攜帶的家當,難道接下來賣馬不成?”

王稟沒有說話,只覺得國事如此艱難,有心為國報效,怎麼也變得如此艱難呢?

朝廷在大名府屯了重兵,卻不敢北攻,難道就要眼睜睜地看著那王倫在河北立穩,又來奪了河東,全取北方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