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叢中一回首 作品

第397章 政治即妥協

 王倫在登州推行的諸多改革,也讓他愈發深刻地明白了一句話:政治即妥協。

 

 這裡的“妥協”,不是綏靖,不是說做事毫無底線,而是說任何施政,都要儘可能地滿足各個階層的訴求、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公約數。

 

 王倫本人的江湖匪號,是“白衣秀士”,但是在大宋朝的科舉制度下,並沒有童生、秀才這一特權階層。

 

 當然並不是說宋朝就沒有“秀才”這一稱呼,漢武帝時“秀才”就已經出現了,本意就是“優秀的人才”,屬於察舉制度下,對選拔人才的稱呼。

 

 但因為犯了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所以就改為“茂才”,到了大宋朝,因為科舉分三場,即州府一級組織的解試,考中之後就可以稱為舉人;在東京城組織的全國範圍的省試,是由中書省或者禮部主持的,考中之後就屬於準進士。

 

 第三場則是皇帝主持,考中後就錄取為進士。

 

 大宋朝的制度,考中舉人後,若第二場考試未通過,那麼就要從頭再考,即舉人也算不得特權階層。

 

 但是宋仁宗時,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有位姓張的舉人,累試不第,乾脆與一位胡姓好友投奔彼時正在鬧獨立的西夏,改名為張元、吳昊,並協助李元昊建國稱帝,西夏至此獨立為一國。

 

 宋仁宗康定二年,張元輔佐李元昊,在好水川之戰,大敗了宋軍,擊敗了大宋朝領兵的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副使韓琦。

 

 張元就在一處寺廟牆壁上題詩曰: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並署名“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可謂是極盡嘲諷之能。

 

 於是宋仁宗嘉佑二年,也就是被吹捧為“科舉千年龍虎榜”的那一屆,皇帝不得不改革科舉制度,連續五次中舉人而不入進士者,自動升級為進士;若殿試未通過,不再實行末位淘汰,而是仍舊授予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