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叢中一回首 作品

第218章 不甘寂寞的及時雨

 但曹魏時期,中正官本就是由世家子弟出身的官員任命,於是九品中正制迅速墮落,不但人有“鄉品”,官職也分為九品,某個人的“鄉品”,最看重的首要條件是家世,也就是他的祖父一輩,身居何種官職。

 於是“鄉品”一定,該出任哪一級別的“官品”也就跟著確定了。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後期,九品中正制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種姓制度”。

 到了唐朝,科舉制度的確立,原本應試科目眾多,但最後就只剩下進士、明經兩科最為重要,而延續到了大宋朝,尤重進士科。

 進士科考的是四書五經,經儒家經典洗腦了的進士們,往往出任一縣的主政官員,不通俗務,不懂法律,該怎麼處理具體而繁冗的事務呢?於是胥吏就趁勢而起。

 南北朝時,官職品階,就已經有了“流內官”、“流外官”的區別,到了唐朝後,“流內”方可稱為官,“流外”只能算作吏,自此官吏徹底區分開來。

 大宋朝的胥吏,並不是世襲的,而是由本地主政官員選拔的,但他們的職位穩定,一般都是由本地人出任,沒有明確的任期,不會異地任職。

 而且大宋朝的胥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有俸祿的“重祿公人”,一種是沒有俸祿的“無祿公人”。即便是所謂的“重祿”,與大宋朝“高薪養廉”的官員相比,依舊是遠遠不夠看的。

 故而胥吏往往靠著手中的小權力,索要賄賂,藉以養家,百餘年下來,這個群體的名聲也就臭了。

 眾所周知,大宋朝有“三冗”,即冗員、冗兵、冗費,這其中“冗員”裡,胥吏就佔了多半。

 因此大宋朝又給胥吏加了許多限制,比如出任小吏的,不許參加科舉,在制度上就定死了小吏的上升通道。

 所以宋江當了小吏,就是徹底放棄了原本就很渺茫的科舉前途,宋太公如何不氣呢?這也是宋江要在縣衙自己租房子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