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趙世家5

 宗法觀念

 趙襄子還十分注意維護自己的權威。在晉陽被圍時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尋找個人的出路,對趙襄子不怎麼恭敬,只有高共一個人不敢失禮。勝利以後,趙襄子論功行賞,以高共為首。其實高共並沒有什麼功勞,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趙襄子說:\"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在他看來,恭謹馴順的臣子比建功立業的干將更重要,因為後者固然有用,但若沒有前者,就無法維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統治。

 宗法觀念在趙襄子的頭上,比同時代的人表現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趙簡子的庶子,被立為世子,繼承趙簡子的爵位,從宗法習慣上來說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與太子伯魯的被廢,屬於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與宗法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相悖。他一直對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在他即位不久,攻滅了代國,即把太子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

 後來又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把伯魯之孫立為太子,他死以後,即繼承大權,是為趙獻侯。趙襄子尊重宗法傳統的行為,固然反映著他思想中的觀念信條,而在實際上也能起到維護趙氏宗族內部團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贏得當時人們的敬重。摺疊傳位風波趙襄子因為趙簡子沒有立哥哥伯魯為繼承人,自己雖然有五個兒子,也不肯立為繼承人。他封趙伯魯的兒子於代國,稱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趙浣為趙家的繼承人。

 趙襄子死後,兒子趙桓子就驅逐趙浣,自立為國君,繼位一年也死了。趙家的族人說:\"趙桓子做國君本來就不是趙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殺死了趙桓子的兒子,再迎回趙浣,擁立為國君,這就是趙獻子。趙獻子生子名趙籍,就是趙烈侯。

 在晉國六卿攫奪政權的殘酷鬥爭中,趙襄子注意團結內部,向外擴張,又能把握時機,轉化矛盾,敗中取勝,終於使趙氏具備了位列諸侯的勢力,成為瓜分晉國的三家之一。

 趙嘉(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24):即趙桓子。華夏族,戰國初期趙襄子之弟。襄子卒,弟桓子逐趙浣而自立於代國,一年卒。

 趙桓子(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24年)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領袖,原名趙嘉,為趙襄子之子(《史記》作趙襄子同母弟,為誤,今從《世本》。)。趙襄子死後趙獻子即位,趙桓子逐趙獻子自立,在位一年而卒,死後國人認為桓子之立非襄子趙毋恤本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趙浣。趙桓子趙嘉是趙襄子的幼弟。

 襄子因嗣位為長兄伯魯所讓,所以不肯立自己的兒子,決心傳給伯魯的兒子,後伯魯長子早死,故傳位給伯魯的孫子趙浣。是為獻侯。趙嘉不服,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公元前424年)。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史上記載《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為獻侯。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趙桓子都代逐趙獻子自立,在位一年而卒,死後國人認為桓子之立非襄子趙毋恤本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趙浣,史稱趙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