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魏國曆代君主6

 後世紀念據《輝縣市志》記載:魏安釐王冢位於占城鎮大梁冢村北,俗稱大梁冢,高二丈餘,方圓數十畝。《輝縣市志》載:大梁冢,古之汲冢也(晉屬汲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為汲郡人不準(人名)盜發,得竹書數十部,後人多次整理成不同版本的《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記夏朝以來至魏安釐王二十年事,所傳大梁冢為魏安釐王墓冢與史實相符。故大梁冢又稱為汲冢,竹書則稱為《汲冢書》。清朱右曾和當代陳夢家等重譜戰國年表﹐所根據的基本上是《竹書紀年》。

 《紀年》作者當是魏襄王時的史官。史書、證物都有,竹書紀年出土於汲郡(今衛輝汲城)是不爭的事實。

 魏景愍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釐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魏景愍王元年(公元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為秦東郡。魏景愍王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抗秦合縱。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將龐暖為帥。

 魏景愍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愍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魏景愍王,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 ,是魏安釐王之子。魏安釐王在位時,將兒子魏增立為太子。

 魏安釐王三十年,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領楚魏韓趙燕五國的軍隊在河外大敗秦國蒙驁的軍隊(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當時魏太子增在秦國做人質,秦王欲囚禁太子增,後來有人勸諫秦王,秦王便沒有遷怒於太子增。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去世,太子魏增即位,是為魏景愍王。同年,魏景愍王的叔父信陵君魏無忌去世。魏景愍王元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國國君秦王政派將軍蒙驁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等二十座城池,將其設置為東郡。

 魏景愍王二年(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魏、韓、趙、衛、楚五國聯合攻打秦國,奪取秦國的壽陵,秦王政派出軍隊抵禦,於是五國撤軍。 同年,秦軍奪取魏國的朝歌。

 魏景愍王三年(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秦軍奪取魏國的汲地。魏景愍王五年(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軍奪取魏國的垣邑、蒲陽 、衍邑。魏景愍王十二年(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景愍王向秦國獻地,秦國設置麗邑。

 魏景愍王十五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愍王去世,其子魏假即位,史稱魏王假。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愍王之子,戰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5年在位。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東周魏國第八代國君(末代國王)。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魏景愍王之子。

 魏景愍王十五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愍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魏王假元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趙政,被秦王政發覺。魏王假二年(公元前226年),新鄭有人反叛秦國,遭到鎮壓。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第三月,秦國將軍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凡八傳,歷九君,立國179年。秦滅魏,設其為郡縣。

 魏國,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為秦國所滅。

 史記:魏世家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佔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