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齊國曆代君主完

 對於齊國國號的由來一般學者認為也是沿襲商代已有的名稱。在南宋《路史·國名記一》中就提到商代已有齊國,周武王立國後將呂尚封在齊地,國號仍為齊。在甲骨文卜辭中也提到“齊師”,對於甲骨文中提到的齊,郭沫若認為:“齊當即齊國之前身,蓋殷時舊國,周人滅之,別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

 齊國早在西周時期已出現,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因國君為姜姓呂氏,且為了與後來的田氏齊國區分,故又稱為呂氏齊國。太公東去就國,近鄰的萊子率軍與太公爭奪營丘。太公至營丘後,因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

 周康王時期,周康王分別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汲、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齊丁公三傳至齊哀公,因受紀侯在周夷王面前進讒言被周夷王烹殺。哀公死後,他的異母弟呂靜被立為齊君,是為齊胡公。前866年,齊胡公為防紀國暗算,從營丘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令齊人震動及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將胡公之子驅逐出境,又把都城從薄姑遷回到臨淄,是為齊獻公。

 獻公兩傳至其孫厲公,厲公昏憒暴虐,國民痛恨他,遂聯絡齊胡公之子入齊國攻殺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呂赤為國君,是為齊文公。齊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部處死,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宮廷內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春秋時期征伐不斷,齊國的疆域多有變化,齊桓公時的疆域較初封之時有所擴大,《左傳》中管仲曾說齊國的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也就是北臨渤海,東與南並臨黃海;西至於河是指古黃河到所經之地,即今南樂冠縣西,大名東,堂邑博平北,館陶清平南;南至於穆陵指今山東臨朐縣南百五十里的穆陵關;北至於無棣指今河北鹽山縣即古無棣。

 到了齊景公時,齊國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左傳》中晏子提到齊國的疆域是“聊、攝以東,姑、尤以西”,也就是東到今山東聊城市西北,茌平西;西到今山東半島中部的大姑河,小姑河。大至上擴至今山東冠縣、臨清市以東,大沽河以西。至此,膠萊河以東包括今整個膠東半島在內的絕大部分地域,便全部納入了齊國的版圖。[27] [28]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疆土時伸時縮,難有定數。齊國北境與東境均臨海,戰國時期疆域的變化主要是在西部和南部。戰國時期齊在西部主要與魏、衛、趙 、燕等國為鄰, 南部主要與魯、宋、衛 、魏 、楚等國為鄰,其疆界的變動即是這些國家彼此之間征戰的結果。

 以齊宣王公元前409年為例,當時齊西境大體以河水為界與燕 、趙、魏、衛等國接境, 有:饒安 、麥丘、高唐、靈丘、博陵 、平陰 、薛陵 、阿 、馬陵等地 ;南境則達泗水流域, 有 :莒、陽關 、郕、平陸、桑丘 (山東平原西 ) 、廩丘 、陽晉 、甄 (鄄 ) 、毋丘 、薛 (徐州 ) 、剛 、壽等地。到了齊威王公元前332年時,西部增加桑丘 (河北徐水西南 ) ;南境增加襄陵 、甄 (鄄 )和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