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楚國曆代君主9
至齊,齊人先猶豫,後考慮到晉、楚均同意弭兵,又怕失去民心,也就同意了。其他國家自然極力贊同。
這年5月,楚、晉、滕、邾、齊、魯、衛、陳、蔡、鄭、曹、許等國政要受宋國向戌之邀,齊聚宋都商丘蒙門(東北門),共商和平大業,欲訂罷戰盟約。
既為和平大會,各國所帶之軍都以籬笆為牆,不再挖溝,設壘,以示友好。與會國家雖然很多,但關鍵還是在於晉、楚兩個大國的態度。經向戌反覆斡旋,晉、楚終於達成初步協議:各國罷戰,晉楚並霸,\"晉楚之從交相見\"。
規定晉的盟國必須朝楚,楚的盟國也要朝晉,奉晉、楚為共同霸主。由於秦、齊亦大國,所以規定秦不朝晉,齊不朝楚。而邾、滕分別為齊、宋附屬國,故不與盟。百年宿怨,一會即解,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盟會期間,楚晉雙方明爭暗鬥,氣氛曾經十分緊張,差點引起火併。晉人見\"楚氛甚惡,懼難\",甚至作好撤退準備。
在歃盟時,\"晉、楚爭先\",\"楚人衷甲\",各不示弱。最後,晉國由於志在早日弭兵,無奈中,只好退而求其次,楚國令尹子木首先歃血盟誓,但在書寫盟約時,卻將晉國列為第一,以求平衡。
向戌弭兵的結果是晉楚平分霸權,康王沒有通過大規模的戰爭就得到了他的先王為之苦苦奮鬥,苦苦追求的東西,穩穩地當現晉定公平起平坐,當上夢寐以求的中原霸主。
客觀而言,弭兵之會,楚國得到東西遠比晉國所得到的東西要多得多。此次弭兵之會是春秋歷史的轉折點。
此後,晉、楚爭霸基本結束,楚國北面威脅基本得以解除,楚康王可以用全部之力轉向與吳爭戰。
楚康王十五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其子熊員繼位,史稱楚郟敖。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面對的政治環境與父王楚共王頗為相似,不僅要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還得花很大氣力應對吳國從東面對楚國的不斷騷撓和侵襲。
兩面作戰,廣大將士疲於奔命,苦不堪言。嚴峻的形勢促使楚康王不得不尋找和解之路,以儘快打破這種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僵局。此時,晉國更是內外交困,窮於應付,深感征戰之累,也想與百年宿敵楚國和解。
最後,經過宋國調解,楚晉兩國與數個諸侯國在楚康王十四年(公元前546年)訂立了罷戰息兵,平分霸權的盟約。楚康王不僅成功地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國對自己的強大軍事威脅,而且還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當仁不讓地與晉國國君晉定公一起當坐上了中原的霸主的寶座。
春秋時代,楚晉兩霸並立,就好比二十世紀冷戰時代的美國和蘇聯同時並霸一樣,令世人矚目。
楚郟敖(出生年月
日不詳-前541年),原名熊員,楚康王之子。
在位時,康王之弟公子圍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鄭邊境修築犨、櫟、郟三城,鄭人害怕。
四年,公子圍弒楚郟敖自立,是為楚靈王。
楚靈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529年),別稱是熊圍,上郢人,楚共王的次子。
楚靈王曾自立為楚國國君,是春秋時代有名的窮奢極欲、昏暴之君。
楚靈王是楚共王之子,名熊圍,又稱公子圍,出生於為郢。
楚共王有公子昭(楚康王)、公子圍、公子比(字子幹)、公子黑肱(字子皙,一作子晰)、公子棄疾(楚平王)五個兒子 ,不知該立誰,就用玉璧做測試,請求神明幫忙選擇。楚共王說:“正對著玉璧下拜的,就是神明所立的。”祭祀完畢,就和巴姬秘密地把玉璧埋在祖廟的院子裡,讓這五個人齋戒,然後按長幼次序下拜。
公子昭兩腳跨在玉璧上,公子圍的胳臂放在玉璧上,子幹、子皙都離璧很遠。公子棄疾還小,由別人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這正好暗合了五人之後的命運。 但最後楚共王還是選了公子昭(楚康王)為繼承人。楚共王去世後,楚康王即位。楚康王很寵愛自己的弟弟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四人。
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楚秦聯軍入侵鄭國,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將領皇頡。公子圍和他爭功,謊稱皇頡是自己俘虜的,要伯州犁主持公道。伯州犁說:“我問一下俘虜。”於是就把皇頡帶到前面。伯州犁說:“爭功的對象便是您,您是君子,一定清楚。”
他舉起手暗示說:“那一位是王子圍,是寡君尊貴的弟弟。”放下手,說:“這個人是穿封戌,是方城外邊的縣尹。誰俘虜您了?”皇頡說:“頡碰上王子,抵擋不住。”穿封戌大怒,抽出戈追趕王子圍,沒有追上。
後世用成語“上下其手”來諷刺這件事。
楚康王十四年(公元前546年),楚晉在宋國舉行第二次弭兵之會,又稱宋之盟。
謀權篡位
擔任令尹楚康王十五年(公元前545年)十二月,楚康王去世,其子楚郟敖即位。 同年(《史記》作楚郟敖三年,從《左傳》改正),楚郟敖任命公子圍為令尹,掌管兵事。 鄭國行人子羽擔憂這件事,預言楚國將要有災禍發生。
楚郟敖二年(公元前543年),楚郟敖派遣薳罷到魯國聘問。穆叔問:“王子圍執政的情況怎麼樣?”薳罷回答說:“我輩小人吃飯聽使喚,還害怕不足以完成使命而不能免於罪過,哪裡能參與政事?”再三地詢問,他還是不回答。穆叔告訴大夫說:“公子圍將要發動大亂,薳罷將參與協助,他在隱瞞情況。”同年,公子圍殺害了大司馬蒍掩,佔有了他的家產。申無宇見公子圍對良臣如此暴虐,預言他不會有好下場。
楚郟敖三年(公元前542年),北宮文子(北宮佗)陪衛襄公來楚國,見到了令尹公子圍的儀仗和言行。 他評價說:“公子圍看上去已經像國君一樣了,有不臣之心。但他沒有德行,因此即便能一時得逞,最後也會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