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羊會上樹嗎?
現在我大明政通人和,奮發圖強,遠勝過遲暮殘燭的俺答汗。且我大明糧多草廣,大好的東風,可助霍氏青雲直上。”
梅國楨笑著答道:“那些人以小子之心度英傑之腹。沒錯,沒錯!”
過了幾日,曹邦輔召集了徐渭、徐貞明和梅國楨,討論執行西北大建設之事。
“諸位,西北大建設,我等出京辭陛時,太子殿下一再交代,是大明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重中之重。”
曹邦輔先強調了一句,然後對徐貞明說道:“西北大建設,你是主畫師,你給大家說說,大家有了方向方略,心裡也有了底。
”
“是督憲。”徐貞明先叫小吏把西北輿圖掛上,這是眾人在西苑學下的習慣。
看圖說話。
徐貞明繼續說道。
“西北建設,重點事項為興水利、遷百姓、退耕還牧、植樹造林。
興水利,按照測繪局西北分局這幾年四處測繪的結果,我們決定在甘肅浩門水、張掖河、討來河中上游修築堤壩,蓄水為塘湖。
這三條河流最顯著的特點是春天雪水融化,夏季雨季突來,河水暴漲,一瀉千里。到了秋冬,中上游河床枯竭,河水變溪水。
我們在合適的位置修築堤壩,疏浚河道,廣挖渠溝,春夏水漲時,蓄留住水。等到秋冬缺水時,再緩緩放水,調度水量,四季均衡。
這樣就能讓中下游農田,產量提高,不必再去開荒新地,以保口糧。
此前西北時常缺水,田地產量低下,百姓為了填飽肚子,只能拼命到處開荒,結果植被皆毀,更加留不住水,產量更加低下。
循環不休,陷入死結。”
徐貞明在西北為幕十來年,腳踏實地做過實事,對這裡的情況非常瞭解,各項實情張口就來。
“甘肅興修水利後,我們就可在陝北的祖厲河、清水河、洛浦河、環水、洛水、無定河、延水照方抓藥。
不過興修水利,需要大量的水泥。太府寺計劃在蘭州、涼州、甘州、固原、延安和米脂各新辦一家水泥廠,平均每家年產水泥五千噸。”
霍冀、徐渭和梅國楨聽到這個數字,不由倒吸一口氣涼氣。
他們已經逐漸習慣千克、公斤、噸和米等衡量度新制,知道五千噸足足有一千萬斤,六萬六千石,比一座山還要高。
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遠在京城西苑的太子爺,對這個產量不屑一顧。
朱翊鈞當資深公務員,出去“化緣”時,隨便一家水泥鄉鎮小企業的產量都是幾萬噸。十萬噸以上只能算小型水泥廠。
“遷百姓就是量土養人。貧瘠苦旱,不宜居住的地方,百姓全部遷走。現在內閣專門設立一個徙民辦,由張閣老領事,專司此事。
陝甘的兩地布政司先摸查各地不宜居住的地方,把居住的百姓登記成冊。現在陝甘的徙民分兩支,一支遷新定的遼寧,一支遷湖南。
至於新復的安南等南海地區,酷熱悶溼,陝甘的百姓過去,水土不服,很容易生病。那邊主要遷移廣東、福建和浙東多山少地之民。”
徐渭接言道:“我朝遷移徙民早有先例。洪武三年(1370年)起,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以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徵集百姓,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領取憑照川資後,向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遷徙。
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前後遷徙百姓百萬有餘。官府料理此事,頗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