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大明官吏們,你們上岸了!
大明財稅是個渣,它喵的比村頭代銷店還要粗糙奔放。
太祖皇帝制定它時,只想著收田賦,不考慮商稅。
定俸祿時,只想著省錢,從不考慮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行,需要多少成本。
官員拿著微薄的俸祿,前肚皮貼後背心地為大明做貢獻,然後各級官衙的一切運作費用,朝廷大部分叫你自己包乾下來。
前宋各級衙門好歹還有官職田,大明衙門就全靠向百姓們攤派雜役雜捐。
屬於大明各級衙門自己收稅自己花,無疑是讓狼牧羊。
大小官員、胥吏、雜役上下其手,然後縉紳世家內外勾結,一層層往百姓頭上攤派下去。
搞得後來,官府攤派的雜役是賦稅正役的十幾倍、幾十倍,十分恐怖,分分鐘叫你傾家蕩產。
中試做官,能免得就是這些亂攤派的雜役雜捐,投獻掛靠的鄉親免得也是這一部分。
可為什麼孔家、徐家還霸佔了那麼多田地?真要是按照優免則例執行,繳納賦稅都要交死他們。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實際中地方縉紳們免除的範圍越來越大,為什麼?
因為這出現一個悖論。
官府這種亂攤派,大部分是不符合律法的,裡面沒有幾件是清白經得起查。縉紳都是進士舉人,當過官,懂得這些道理,同時還有同窗同門等官場關係。
當地官府敢為難他們,這些人就會跟你把這些道理講清楚,告你魚肉百姓,苛毒鄉里。
於是官府看碟下菜,對於縉紳這些官戶,他們特別講道理,打著“朝廷優免”的旗號,免徵或少徵雜役攤派。
地方世家豪族,扶植族中後輩拼命讀書,科舉中試,圖的就是能講道理的“權力”。
再後來,縉紳豪族們會通過各種手段,比如與縣官和胥吏勾結,隱匿田地人口,直接不服正役、不交賦稅。
於是大部分的攤派雜役,以及部分賦稅正役,都集中在名下沒有幾畝地的貧農百姓頭上。
很快地方會出現了大範圍的貧農百姓逃亡。
種地早晚被攤派賦稅給逼死,逃走說不定還有一條活路。
貧農百姓逃亡之後,縉紳世家們堂而皇之地佔有他們廢棄的田地,然後勾結官府胥吏,隱匿田地,把攤派和賦稅轉嫁到其他有田還在堅持的百姓頭上,於是引起更多的貧民逃亡。
一切的根源,大明財稅系統是個渣!
自己要規範和完善大明財稅系統,首先就從官吏俸祿、津貼,以及各級官府運作費用開始。
朱翊鈞想了想,提起硃筆,在俸祿和津貼上做了修改。
正一品俸祿加到每月二百圓,祿米一百石。一階減二十圓,祿米十石。至從三品月俸一百圓,祿米五十石。
然後正四品月俸九十圓,祿米四十石。一階減月俸十圓,祿米五石。至從七品月俸銀圓二十圓,祿米五石。
正八品月俸銀圓十六圓,祿米四石;從八品十四圓,祿米三石五斗;正九品月俸銀圓十二圓,祿米三石。
大明基層公務員,入品月俸十圓,祿米二石五斗;未入品月俸八圓,祿米兩石。
不分京官外官,吏部定你什麼官階就按例發多少俸祿。
官階從未入品到正八品,三年一轉,考成合格遷一階。也就是你從月俸十圓想拿到月俸四十圓,正常情況下需要熬十五年。
普通吏員,熬到正八品就到頭。
從八品以上才叫官員,普通進士入仕也是從八品起步。
三年一轉,但正常情況下,轉到正六品也就到頭了。
也就是說你萬幸做了官,熬資歷也只能熬到正六品到頭。
從五品以上的官階,需要官職帶動官階,必須有職位上的突破,才能讓官階更上一層樓。
津貼以具體職位來定,外官比京官高,上縣官員比中縣高,中縣比平縣高。
太祖皇帝對天下州縣分類,稅收高的州、縣為繁,稅收低的州、縣為簡。
朱翊鈞改為繁、簡、邊、要。
“繁”是人口多、工商業發達,行政事務繁多;“簡”是普通府縣;“邊”是地處邊陲,或通商互市口岸,或治內有改土歸流;“要”是地處要道,位置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