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又讓明國人小看我們了
“恩師,門生左右揣度,還是摸不準太子殿下到底會怎麼處置。
清丈田地,殿下肯定是要清丈的,高新鄭勇於任事,願意擔起此事,殿下樂見其成,所以大力支持他。
但是因為清丈田地,在於權衡利弊。天下讀書人,寒窗苦讀二十年,又輾轉苦熬數十年,才落得一官半職,都是為國為民,實現聖人教誨嗎?
不盡然。十之八九的士子,都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田地,為了優免,為了遺蔭子孫。這一點叔大知道,恩師知道,殿下也知道。
清丈田地,盡廢舊例,動搖根基,惹得天下士子群情洶湧,釀成大變,殿下不會如此魯莽。”
徐階想了一會,同意張居正的說法,“太子走一步看十步。而今太子一黨,進士出身過半,加上舉人、秀才出身,十佔八九。士子都是讀聖賢書,有師門同窗,一榮皆榮,一損俱損。
太子殿下確實不會如此魯莽,且我徐家也不是一介知府在府門前一跪,就能跪倒的!”
徐階又找到了信心。
自己不是嚴嵩,我家大郎不是嚴世蕃!
徐家更不是嚴家!
張居正附和著徐階點點頭,心裡突然一個激靈,想起一些事來。
一念堂,講習所,還有從北京、南京國子監以及地方秀才稟生中招收的吏員傳習班。自從宣教局成立後,在李贄的主持下,這些舉措在加快。
一念堂和講習所暫且不說,傳習班分財稅、營造、農耕、工商四科,每科每年招兩個班,每班一百餘人,每班期期爆滿。
現在科試之路無比艱辛,天下多的是等著步入仕途、一展抱負的讀書人。太子心腹置辦的“學習班”,包教包會包分配,難得的終南捷徑。
前一期還有人嫌棄是雜科,非正經科制。可是等到第一期畢業,縣丞、主簿,市舶局、互市局、鹽務局、關稅條例局全是一水的“肥缺”。
俸祿按國朝定製來,各項津貼給得豐沃,一家老小的吃喝有保障,還略有小豐。不用像那些苦哈哈的京官,戶部稍微一折色,就只能上吊或乞討。
你們二十年苦讀,中了進士就成就了這麼個玩意?
我呸!
還不如傳習班實惠!
於是傳習班報名的人驟然增多,考試激烈程度堪比鄉試。
張居正算了一下,傳習班一年可以“培養”八百名符合太子殿下理念的“胥吏”。
兩年、三年、五年呢?
說是胥吏,可是等到這批胥吏歷練出來,知縣、知府、布政司也不是不可能。太子殿下做得出這樣的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