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200、祭天后夏收(二更合一,265萬營養液...)

  哪怕黔中郡的事,一輩子待在廣陵郡的士人們也不一定知曉。

  陳啟聽著朱襄的壯舉,臉上驚懼和敬佩的神色混雜,思緒十分混亂。

  但當浮丘說起大禹治水的時候,陳啟的驚懼突然淡了。

  是啊,我吳越的老祖宗禹皇不也是這樣的人?治水都是人的功勞,路上遇上能幫忙的神仙就感激一下,遇上搗亂的神仙就斬殺了。祭拜鬼神,只是讓他們別搗亂,算是預先通知,可不是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們身上。

  "是啊,歷代先賢皆是如此。"陳啟突然心中生出了勇氣,"祭天要做,更重要的是自己。"

  他看著天空中薄薄的陰雲,想著朱襄公的吩咐,老邁的身體好像湧出了用不完的勁。

  為了豐收,要做的事還很多。

  朱襄身邊儒生如雲。這群儒生雖在朱襄的帶領下,有的拿起了鋤頭,有的拿起了劍。但放下了鋤頭和劍,他們仍舊能文質彬彬地引經據典,將一處小小的祭天典儀安排周全。

  朱襄身穿秦國封君冠服,第一次祭拜天地。

  說完祝禱詞後,朱襄加了一段自己的話,其大義就是希望老天能夠幫幫忙,如果老天不幫忙,人類也會克服困難,克服老天的磨礪。

  無論什麼天神地祗,人類都不會在上面寄託全部的希望,永遠會自強自立。

  是謂,敬神而不畏神。

  朱襄走下祭壇時,廣陵大部分士人神色都有些恍惚。

  倒是承襲了百家學說的士人們表情都很平靜,彷彿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就算是專門研究卜算的百家弟子,對鬼神的態度也就是"警示"而已,沒有誰會因為鬼神發怒而妥協。

  這大概就是這個時代讀書人的驕傲吧。

  朱襄祭天的事傳到了農人耳中,同時朱襄斬殺神靈的事也以訛傳訛,以特別神異的故事家喻戶曉。

  同時,農人們也得知了大禹治水的事。

  大禹治水應該是傳播很廣的傳說故事,但對於埋頭田間的農人而言,他們連自己這片土地可能屬於哪個國家都不一定清楚,只是誰來收稅就給誰,自然知道大禹治水傳說的人也少了。

  現在他們等待收穫的農閒時,聽著自稱小說家的說書人免費說的故事,才知道原來他們有個厲害的祖先叫大禹,是古時三皇五帝之一。

  原本無論吳越還是楚地,都是屬於周,屬於商,屬於夏。吳越之地以前還是龍興之地呢,不是什麼蠻夷。

  我們與那秦人,與中原魏韓趙齊燕,都是一樣的人,沒什麼區別。

  只是因為周天子式微,周朝覆滅,現在各國封君又重新爭奪天子之位,他們才短暫與其他地方割裂。

  是啊,短暫。

  春秋戰國五百多年,放眼整個華夏的歷史維度,也能說一聲短暫。

  陳啟不解:"朱襄公,為何你要派人去給農人說書。"

  朱襄道:"農人也是人,他們應該知道自己的祖先有多輝煌,知道自己不是蠻夷,知道七國同根同源,知道天下該歸於一統。他們也該知道,等天下一統之後,這天底下就沒有戰亂了。"

  陳啟仍舊不解:"他們知道了也如何?"

  朱襄笑道:"可能不如何,只是讓他們對未來多些希望,對生活多些盼頭,臉上多些笑容。僅此而已。"

  朱襄解釋得很清楚,但不解的人仍舊不解。

  朱襄也沒打算讓所有人瞭解自己的想法,他只是想這樣做,便這樣做了。

  讓這些除了生存,什麼都沒空思考的人想一些其他無關生存的事,讓他們多一些空想,並在空想中得到一絲快樂,這就是朱襄的目的。

  雖然人的需求分許多層次,但不一定非要滿足底層的層次,才能接觸上面的層次。

  就算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可以聽一些故事,唱一些歌曲,玩一些遊戲,讓因為生存而疲憊不堪的心靈得到些許慰藉。

  朱襄讓因為他又創造了傳說,而蜂擁而至的小說家們改行當說書人,圖的就是這個罷了。

  不知道是不是被朱襄那稍顯冷漠的祭天給驚住了,今年夏收時老天挺給面子,只在最後給了幾場小雨,來表達對朱襄不夠尊敬的不滿。

  秸稈已經準備好,溼潤的稻穀被放在已經修好的窯中烘乾,損失不大。

  今年仍舊是一個可以稱頌的豐收年。

  當夏收成功時,這幾場小雨對農人而言,就是正合適了。

  他們立刻種下的水稻種子,正好需要這麼一場不大的雨,才能更好地出苗。

  豐收的喜悅還來不及品嚐,朱襄就帶領農人們進行忙碌的夏種。

  種子先種在旱地上,然後出苗插秧。插秧的新工具也要用起來。

  朱襄和墨家、農家弟子一同研製出來的原始插秧機,叫秧馬。

  秧馬在北宋時大量普及使用,名稱最先出現在蘇軾的詩詞中。因為文人對耕種具體細節不是很瞭解,所以秧馬作用不詳,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農學界都以為秧馬只用於拔秧。

  後來有了更多考古發現,農學界才更正認知,確定秧馬是插秧拔秧兩用。

  朱襄雖見過秧馬的復原圖,但記憶不是很深刻。

  他與學生們研究許久,才搗鼓出造價便宜、能普及推廣的秧馬。至於這個秧馬是不是他前世北宋年間流行的秧馬,朱襄就不知道了。反正好用就行。

  秧馬形似小船,農人坐在秧馬上,用腳滑動"小船",從船頭拿秧苗插秧,或者拔秧置於船後船,能省不少力氣。

  陳啟見狀,忍不住做楚歌一首詠歎秧馬。

  系統叮的一聲,朱襄看著陳啟的頭像冒了出來,一顆心的好感度贈送了小蔥一把,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