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64、義戰不義戰(一章半合一,作收6w5加...)

  有學子尖銳地問道:"諸國中以秦國發動戰爭最為頻繁,既然朱襄子認為無義戰,為何要幫助秦國?因為你是秦太子之舅父,所以權勢比本心更重要嗎!"

  朱襄看向那位對自己有怨憤之詞的學子。

  那學子的言語中帶著楚音,他是楚人。

  或許他的家鄉曾經還是已經變成了南秦的南楚。

  "春秋無義戰,先輩們想了許多辦法來結束這些不義之戰。比如遊說國君不要再打仗。"朱襄問道,"你說,這些遊說有用嗎?還有,我要更正一點,自周王室東遷之後,發動戰爭最頻繁的不是秦國而是楚國。你可以翻一翻《春秋》。"
那學子臉色立刻漲紅。
  就算他記不得《春秋》中所寫的各國發動戰爭的次數,但朱襄公既然如此肯定地說出來,他也知道朱襄公說的肯定是對的。

  "不用緊張,這不重要。"朱襄安撫道,"你的家鄉正在戰亂中,我明白你的心情。既然你來到咸陽學宮求學,我想你心中也一定渴望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讓國君結束不義之戰?"

  朱襄沒有繼續講課,讓學子們自行議論。

  待一刻鐘後,他敲了一下講臺上的銅鐘,讓學子們安靜下來,請學子們舉手發言。

  能千里迢迢來到咸陽學宮求學的人,他們都有膽量,有追求,也有自己的底氣。
遮掩的人,才華見識都不會差。
 所以朱襄拋出問題之後,他們的回答都很中肯,也都很絕望。

  國君是絕不可能停下戰爭的。

  坐在國君的位置上,榮華富貴已經到了那個國家的頂點。只要他們有雄心,就一定會追求更大的功績,攻城略地掠奪人口在所難免。

  如果是以前,一個賢明的周天子可能會壓制住諸侯的野心。但自周王室東遷之後,賢明的周天子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無論哪一家學派的先輩們,所得出的結論都是一致的。"朱襄道,"要結束不義之戰,唯有統一,讓這片天地只剩下一個國家,一個國君。"

  他揹著手,長嘆一聲:"若以結束戰亂,統一天下為目的而出兵,這應該是符合大義的。如果統一天下的國君懂得休養生息,勤政愛民,是一個賢明仁愛的君王,那麼這樣的戰爭從結果來看,就肯定是符合大義的。"

  "只是倒在統一戰爭兵鋒下的人,他們就一定是不義的嗎?"

  "他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而獻出的生命,難道就是可以被輕視的嗎?"

  "那些為了君王、為了國家而殫精竭慮抵抗秦國的賢人們,難道他們就是愚蠢的嗎?"

  朱襄斬釘截鐵道:"我認為,不是!"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位置,位置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對我們來說是義戰,對他們來說就是不義之戰。所以你們不需要為此事困惑。將來你們與我為敵的時候,也不用心懷歉意。因為你們也是正確的,我也是正確的,我們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

  "我為統一天下而輔佐秦王征伐天下。"

  "你們為保衛家國而與秦國兵鋒敵對。"

  "我們都沒錯。"

  ......

  "楚軍真是硬茬子。"副將單手包紮好手臂,在地上啐了一口帶血的唾沫,"此戰我軍戰亡兩千一百人,重騎兵折損十一,都是精銳啊!"

  副將心疼極了。

  兩軍對戰時動輒斬首十萬數十萬,其實真實數字至少折半,而其中精銳還得再折一折。

  一般而言,說四十萬大軍就只有十萬作戰人員,而這十萬作戰人員中大約只有三四萬的精銳。

  即便到了後世大一統王朝,能常態保持十萬精銳部隊,就已經是百姓能供養的極限。精銳要脫產訓練才能磨礪得到,大部分兵卒閒時都在耕種,算不得精銳。

  王翦此戰一開始就沖垮了楚軍的軍陣,按理說楚軍應該會成為潰兵,殺起來很容易。

  可他們連主將都逃了,居然還在混亂中硬生生讓王翦剛組建的軍隊折算了兩千餘名精銳,其中還有近百重騎兵。

  雖然此戰說出去,怎麼也是傳奇性的大捷。但對比前期的順利,副將仍舊心在滴血。

  "畢竟是楚國。"王翦淡淡道,"贏了就行。"

  "俘虜中傷勢輕微、年富力強者,捆縛送往南秦,交由三郡郡守、代郡守;傷勢較重,或年老體衰者,斬首。"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