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七百四十五章 想搬山
崔瀺突然笑道:“神仙墳那三枚金精銅錢,我早就幫你收起來了。”
這是對那句“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的遙相呼應,也是造就出“明雖滅盡,燈爐猶存”的一記神仙手。
人生道路上,善行興許有大小之分,甚至有那真偽之疑,唯獨粹然善心,卻無有高下之別。
崔瀺沒來由想起了一番言語,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寥寥兩句,便一語道破“心誠”、“守仁”、“天德”三大事。
只是老秀才道理講得太多,好話數不勝數,藏在其中,才使得這番言語,顯得不那麼起眼。
老秀才在市井籍籍無名時,便與最早相依為命的學生,嘮叨過很多遍這番話,最終好不容易與其它道理,一起給搬上了泛著淺淡油墨香味的書上,刊印成冊,賣文掙錢。其實當時老秀才都覺得那書商腦子是不是進水了,竟然願意版刻自己那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事實上那書商真心覺得會賣不動,會虧本,是某人好說歹說,加上那位未來文聖開山大弟子的一頓勸酒,才只肯版刻了可憐巴巴的三百冊,而私底下,光是學塾幾個學生就自掏腰包,偷偷買了三十冊,還成功慫恿那個財大氣粗的阿良,一口氣買下了五十本,當時學塾大弟子最為得力,對阿良誘之以利,說這可是初版初刻的善本,刊印不過三百,本本可謂孤本,以後等到老秀才有了名聲,售價還不得最少翻幾番。當時學塾裡邊年紀最小的弟子,以茶代酒,說與阿良走一個走一個,還讓阿良等著,以後等自己年紀大了,攢出了一兩片金葉子,幾顆大銀錠,就走江湖,到時候再來喝酒,去他孃的茶水嘞,沒個滋味,江湖演義小說上的英雄豪傑不喝茶的,只會大碗喝酒,酒杯都不行。筆趣庫
那是文聖一脈先生學生,在錢財事上,最為捉襟見肘的一段歲月。
師兄弟幾個,與那個浪蕩不羈的阿良喝酒,是開心事。但是在那之前,崔瀺曾經獨自一人,跟那個滿臉紅光的胖子書商喝酒時,崔瀺覺得自己這輩子,尤其是在酒桌上,就從沒那麼低三下四過。
彷彿把繡虎一輩子的諂媚神色、言語,都預支用在了一頓酒裡,年輕人站著,那兜裡有幾個臭錢的胖子坐著,年輕書生雙手持杯,喝了一杯又一杯,那人才笑哈哈端起酒杯,只是抿了一口酒,就放行酒杯去夾菜吃了。
老秀才可能至今都不知道這件事,可能已經知道了這些雞毛蒜皮,只是難免端些先生架子,講究讀書人的斯文,不好意思說什麼,反正欠開山大弟子一句道謝,就那麼一直欠著了。又或者是先生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為先生排憂解難,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根本無需雙方多說半句。
陳平安聽聞此語,這才緩緩閉上眼睛,一根緊繃心絃終於徹底鬆開,臉上疲憊神色盡顯,很想要好好睡一覺,呼呼大睡,睡個幾天幾夜,鼾聲如雷震天響都不管了。
大雪紛飛,卻不落在兩人城頭處。如仙人修道山中,暑不來寒不至,故而山中無寒暑。
先前陳平安猶然擔心個萬一,萬一這崔瀺,還是那周密的手段,那麼十多年的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豈不是功虧一簣。
陳平安完全不清楚周密在半座劍氣長城之外,到底能夠從自己身上圖謀到什麼,但道理很簡單,能夠讓一位蠻荒天下的文海如此算計自己,一定是謀劃極大。
複雜事往簡單了去想,是拆解,是切割,就像一劍破萬法,而將簡單事往復雜了去想,是縫補,是搭建,是打造小天地。
陳平安在家鄉年幼時所藏的三枚銅錢事,極其隱秘,那個日狗的周密再神通廣大,也無法知曉。
繡虎確實比較擅長洞悉人性,一句話就能讓陳平安卸去心防。
崔瀺轉頭瞥了眼躺在地上的陳平安,說道:“年輕時分,就暴得大名,不是什麼好事,很容易讓人自以為是而不自知。”
陳平安點點頭,表示認可,本就是個可對可錯的道理,只是崔瀺來說,就比較有理。許多道理,是旁人看似與你只說一兩句話,事實上是拿他的整個人生在講理。有沒有用,且聽了,又不虧錢。若有賺,就像白喝一碗不花錢的酒水。
陳平安知道這頭繡虎是在說那本山水遊記,只是心中難免有些怨氣,“走了另外一個極端,害得我名聲爛大街,就好嗎?”
陳平安倒是不擔心自己名聲受損什麼的,終究是身外事,只是落魄山上還有那麼些心思單純的孩子,若是給他們瞧見了那部烏煙瘴氣的遊記,豈不是要傷心壞了。估計以後回了家鄉山上,有個姑娘就更有理由要繞著自己走了。
崔瀺笑道:“名聲總比山君魏檗好些。”
陳平安睜開眼睛,有些憂心,疑惑道:“此話何解?”
崔瀺說道:“一回便知,不用問我。”
陳平安以狹刀斬勘撐地,竭力坐起身,雙手不再藏袖中,伸出手使勁揉了揉臉頰,驅散那股子濃重睡意,問道:“書簡湖之行,感受如何?”
一把狹刀斬勘,自行矗立城頭。
崔瀺再次轉頭,望向這個小心謹慎的年輕人,笑了笑,答非所問,“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我們都還有時間。”
陳平安詢問,是當年崔瀺去往落魄山,故意傷口上撒鹽,詢問年輕山主的一個小問題。
而崔瀺所答,則是當時大驪國師的一句感慨言語。
陳平安深呼吸一口氣,站起身,風雪夜中,天昏地暗,好像偌大一座蠻荒天下,就只有兩個人。
終於不再是四面八方、天下皆敵的困頓處境了。哪怕身邊這位大驪國師,曾經設置了那場書簡
湖問心局,可這位讀書人到底來自浩然天下,來自文聖一脈,來自家鄉。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報平安。可惜崔瀺看樣子,根本不願多說浩然天下事,陳平安也不覺得自己強問強求就有半點用。
這是對那句“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的遙相呼應,也是造就出“明雖滅盡,燈爐猶存”的一記神仙手。
人生道路上,善行興許有大小之分,甚至有那真偽之疑,唯獨粹然善心,卻無有高下之別。
崔瀺沒來由想起了一番言語,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寥寥兩句,便一語道破“心誠”、“守仁”、“天德”三大事。
只是老秀才道理講得太多,好話數不勝數,藏在其中,才使得這番言語,顯得不那麼起眼。
老秀才在市井籍籍無名時,便與最早相依為命的學生,嘮叨過很多遍這番話,最終好不容易與其它道理,一起給搬上了泛著淺淡油墨香味的書上,刊印成冊,賣文掙錢。其實當時老秀才都覺得那書商腦子是不是進水了,竟然願意版刻自己那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事實上那書商真心覺得會賣不動,會虧本,是某人好說歹說,加上那位未來文聖開山大弟子的一頓勸酒,才只肯版刻了可憐巴巴的三百冊,而私底下,光是學塾幾個學生就自掏腰包,偷偷買了三十冊,還成功慫恿那個財大氣粗的阿良,一口氣買下了五十本,當時學塾大弟子最為得力,對阿良誘之以利,說這可是初版初刻的善本,刊印不過三百,本本可謂孤本,以後等到老秀才有了名聲,售價還不得最少翻幾番。當時學塾裡邊年紀最小的弟子,以茶代酒,說與阿良走一個走一個,還讓阿良等著,以後等自己年紀大了,攢出了一兩片金葉子,幾顆大銀錠,就走江湖,到時候再來喝酒,去他孃的茶水嘞,沒個滋味,江湖演義小說上的英雄豪傑不喝茶的,只會大碗喝酒,酒杯都不行。筆趣庫
那是文聖一脈先生學生,在錢財事上,最為捉襟見肘的一段歲月。
師兄弟幾個,與那個浪蕩不羈的阿良喝酒,是開心事。但是在那之前,崔瀺曾經獨自一人,跟那個滿臉紅光的胖子書商喝酒時,崔瀺覺得自己這輩子,尤其是在酒桌上,就從沒那麼低三下四過。
彷彿把繡虎一輩子的諂媚神色、言語,都預支用在了一頓酒裡,年輕人站著,那兜裡有幾個臭錢的胖子坐著,年輕書生雙手持杯,喝了一杯又一杯,那人才笑哈哈端起酒杯,只是抿了一口酒,就放行酒杯去夾菜吃了。
老秀才可能至今都不知道這件事,可能已經知道了這些雞毛蒜皮,只是難免端些先生架子,講究讀書人的斯文,不好意思說什麼,反正欠開山大弟子一句道謝,就那麼一直欠著了。又或者是先生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為先生排憂解難,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根本無需雙方多說半句。
陳平安聽聞此語,這才緩緩閉上眼睛,一根緊繃心絃終於徹底鬆開,臉上疲憊神色盡顯,很想要好好睡一覺,呼呼大睡,睡個幾天幾夜,鼾聲如雷震天響都不管了。
大雪紛飛,卻不落在兩人城頭處。如仙人修道山中,暑不來寒不至,故而山中無寒暑。
先前陳平安猶然擔心個萬一,萬一這崔瀺,還是那周密的手段,那麼十多年的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豈不是功虧一簣。
陳平安完全不清楚周密在半座劍氣長城之外,到底能夠從自己身上圖謀到什麼,但道理很簡單,能夠讓一位蠻荒天下的文海如此算計自己,一定是謀劃極大。
複雜事往簡單了去想,是拆解,是切割,就像一劍破萬法,而將簡單事往復雜了去想,是縫補,是搭建,是打造小天地。
陳平安在家鄉年幼時所藏的三枚銅錢事,極其隱秘,那個日狗的周密再神通廣大,也無法知曉。
繡虎確實比較擅長洞悉人性,一句話就能讓陳平安卸去心防。
崔瀺轉頭瞥了眼躺在地上的陳平安,說道:“年輕時分,就暴得大名,不是什麼好事,很容易讓人自以為是而不自知。”
陳平安點點頭,表示認可,本就是個可對可錯的道理,只是崔瀺來說,就比較有理。許多道理,是旁人看似與你只說一兩句話,事實上是拿他的整個人生在講理。有沒有用,且聽了,又不虧錢。若有賺,就像白喝一碗不花錢的酒水。
陳平安知道這頭繡虎是在說那本山水遊記,只是心中難免有些怨氣,“走了另外一個極端,害得我名聲爛大街,就好嗎?”
陳平安倒是不擔心自己名聲受損什麼的,終究是身外事,只是落魄山上還有那麼些心思單純的孩子,若是給他們瞧見了那部烏煙瘴氣的遊記,豈不是要傷心壞了。估計以後回了家鄉山上,有個姑娘就更有理由要繞著自己走了。
崔瀺笑道:“名聲總比山君魏檗好些。”
陳平安睜開眼睛,有些憂心,疑惑道:“此話何解?”
崔瀺說道:“一回便知,不用問我。”
陳平安以狹刀斬勘撐地,竭力坐起身,雙手不再藏袖中,伸出手使勁揉了揉臉頰,驅散那股子濃重睡意,問道:“書簡湖之行,感受如何?”
一把狹刀斬勘,自行矗立城頭。
崔瀺再次轉頭,望向這個小心謹慎的年輕人,笑了笑,答非所問,“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我們都還有時間。”
陳平安詢問,是當年崔瀺去往落魄山,故意傷口上撒鹽,詢問年輕山主的一個小問題。
而崔瀺所答,則是當時大驪國師的一句感慨言語。
陳平安深呼吸一口氣,站起身,風雪夜中,天昏地暗,好像偌大一座蠻荒天下,就只有兩個人。
終於不再是四面八方、天下皆敵的困頓處境了。哪怕身邊這位大驪國師,曾經設置了那場書簡
湖問心局,可這位讀書人到底來自浩然天下,來自文聖一脈,來自家鄉。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報平安。可惜崔瀺看樣子,根本不願多說浩然天下事,陳平安也不覺得自己強問強求就有半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