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不在家 作品
第132章 第 132 章
第132章太爺爺的豇豆紅筆洗
聶南圭看她這樣子,自然知道她明白了,頷首道:“對。”
初挽的聲音便有些異樣了:“你見著了?確定?”
聶南圭:“應該就是了,我爸看過貨了。”
初挽:“是什麼人在出?”
聶南圭:“不知道來路,看那意思,是住在北京飯店,香港來的,但是這也不好說,沒準是個廣東人冒充的呢,現在託了西四牌樓那邊孫爺家的人來賣,據說這幾天就要送到寶香齋去。”
初挽:“行啊,既然這東西都露頭了,那可以去看看。”
聶南圭唇邊勾起一抹笑:“這物件,你太爺爺既然和你提過,你心裡應該有底吧?”
初挽看他這樣,也就笑了:“當年,那麼多古玩大行家過目賞鑑過的,不是都說是撂跤貨嗎,到了我這裡,我哪敢大放厥詞。”
初挽這麼說,倒也不是推脫。
聶南圭說的那件永樂甜白釉梅瓶,在解放前北京上海的古玩圈子裡,不知道流轉了多少手,又經了多少人的眼。
那是三十年代末出現在上海古玩圈子裡的,後來由北京天祥齋跑外股的夥計從上海景和齋手中以一千三百元拿到手的,那上海景和齋也是拿不準,才這個價出。
後來天祥齋夥計把這梅瓶拿到了北平,北平幾位大行家都拿不準,有人說永樂有人說民國,古玩商會竄貨場上,沒人遞價,後來到底是被三位行家合夥兩千元買走,他們看好這個是永樂的,這三位賺了一千塊,賣給了古董玩家中南銀行總經理鄭瑞生。
不過鄭瑞生拿到後,知道北平竄貨場當時沒人給過價,心裡沒底,之後再次賣出,北平上海數家古玩大家層層加價,最後這東西流落到了上海大古董商葉叔重手中。
葉叔重拿到手後,與他齊名的上海四大古玩商一起品鑑過,結果大家看法不一。
當時葉叔重和紐約盧芹齋關係緊密,幫著盧芹齋走貨,他便想將這東西帶到紐約一試鋒芒,誰知道這時候珍珠港事件爆發,美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通往紐約的路中斷,葉叔重無可奈何,只能自留。
一九四六年,內戰即將全面爆發。上海大古董商眼看形勢不妙,紛紛想變現古董遠走香港或者東南亞,這件“撂跤貨”便被再次帶到了北平。
北平幾位行家重新品鑑,時隔十年,再見這永樂甜白大瓶,價格再也非同尋常,眾位行家大都有意下手,趁機撈一個好價錢。
也就是這時候,發生了那花旗銀行搶劫案,那次搶劫案丟失的物品,初挽自然如數家珍,這永樂甜白釉梅瓶也在其中。
解放前,初挽太爺爺拿出重金請人務必追查此案,那案件雖然不了了之,但是當時也得到一些線索,至少這件永樂甜白釉梅瓶,從未出現在海外。
當時推測,永樂甜白釉梅瓶可能一直留在國內,藏在某個人手中,而那個人,一定和三十七年的花旗銀行搶劫案息息相關。
可以說,一件永樂甜白釉梅瓶,北京上海古玩圈子都繞了一個遍,半個世紀的風雲都在裡面了,這物件,大家都聽老一輩提過。
聶南圭:“初挽,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但是我既然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你,就是抱著誠意的。”
他嘆道:“對方是什麼來路,我也不知道。”
初挽看著聶南圭:“你想讓我去看?”
聶南圭抬起眼來,看向她:“初挽,我們聶家人如果出現在寶香齋文物交流會,那所有的人都知道怎麼回事了,你去就不一樣了。”
他慢條斯理地給自己和初挽斟茶,之後道:“我們分頭行動,你去寶香齋探探對方底子,我們盯住那個所謂的香港人,有什麼消息,彼此言語一聲。”
初挽頷首:“好,我準備下,正好帶幾個物件,到時候賣一賣。”
聶南圭品了口茶:“也不著急,還有半個月呢。”
********
初輓聯繫了山西的易鐵生,他現在已經挖掘了那批貨,正打算尋機會運回來。
東西什麼樣,他還沒打開看:“不好聲張,所以也不敢太打開看,不過我大致掃了眼,都是完好的,原封的,應該就是王爺爺當年留下的那一批。”
初挽聽著,心中大定,想著現在最要緊的是準備寶香齋的這次文物交流會,爭取多掙錢,當下到處撿漏更勤快了。
這天,她在琉璃廠胡亂逛著的時候,卻在一家外貿工藝專櫃,看到了一件豇豆紅筆洗,標價三百二十塊。
要知道在七十年代以前,文物商店其實是掛在外貿公司下面的,之後文物商店從外貿公司挪出,但是外貿公司所屬的文物專櫃依然在經營文物,甚至外貿部門對外出口的一些工藝美術品中,也有一些舊貨是夾雜了文物的。
初挽看著那顏色,乍看倒像是康熙年間官窯的。
她心裡一動,康熙年間的豇豆紅瓷器很少,特別是後來天津通泰祥大量仿造,市場上大部分充斥著通泰祥仿造的,這如果是正品,那就是撿漏了。
她仔細打量,這筆洗釉面鮮豔明快,通體渾然一色,胎體均淨細膩,竟是豇豆紅中的上品。
請示過服務員後,她便上手拿起來,一上手,便有了些失望,這分量手感不太對。
於是翻過來看下面的款,是雙藍圈的楷書,六字分兩行,寫的是“大清康熙年制”,她仔細看,大清的那個“清”下面的“月”字,豎鉤的鉤略有些厚重了。
一般來說,這種小細節並不會被人注意到,不過初挽太熟悉這種寫法了。
這是她太爺爺的手筆了。
太爺爺曾經說過,年少時,到底手上欠了火候,做出來的瓷分量上就略輕了,那一批,他都是用豎鉤來做標識。
初挽低頭打量著這豇豆紅筆洗,心裡多少有些惆悵。
斯人已逝,他的作品留在世間的不知凡幾,只是他的姓名,又有幾個人知道,也只有初家的後人見到後,才能在那紅塵俗世中,辨出祖輩留下的痕跡。
初挽捧著那豇豆紅筆洗,便準備登記要買。
這麼一件豇豆紅,別人買了沒用,但是於她來說,卻是可以不論價錢。
聶南圭看她這樣子,自然知道她明白了,頷首道:“對。”
初挽的聲音便有些異樣了:“你見著了?確定?”
聶南圭:“應該就是了,我爸看過貨了。”
初挽:“是什麼人在出?”
聶南圭:“不知道來路,看那意思,是住在北京飯店,香港來的,但是這也不好說,沒準是個廣東人冒充的呢,現在託了西四牌樓那邊孫爺家的人來賣,據說這幾天就要送到寶香齋去。”
初挽:“行啊,既然這東西都露頭了,那可以去看看。”
聶南圭唇邊勾起一抹笑:“這物件,你太爺爺既然和你提過,你心裡應該有底吧?”
初挽看他這樣,也就笑了:“當年,那麼多古玩大行家過目賞鑑過的,不是都說是撂跤貨嗎,到了我這裡,我哪敢大放厥詞。”
初挽這麼說,倒也不是推脫。
聶南圭說的那件永樂甜白釉梅瓶,在解放前北京上海的古玩圈子裡,不知道流轉了多少手,又經了多少人的眼。
那是三十年代末出現在上海古玩圈子裡的,後來由北京天祥齋跑外股的夥計從上海景和齋手中以一千三百元拿到手的,那上海景和齋也是拿不準,才這個價出。
後來天祥齋夥計把這梅瓶拿到了北平,北平幾位大行家都拿不準,有人說永樂有人說民國,古玩商會竄貨場上,沒人遞價,後來到底是被三位行家合夥兩千元買走,他們看好這個是永樂的,這三位賺了一千塊,賣給了古董玩家中南銀行總經理鄭瑞生。
不過鄭瑞生拿到後,知道北平竄貨場當時沒人給過價,心裡沒底,之後再次賣出,北平上海數家古玩大家層層加價,最後這東西流落到了上海大古董商葉叔重手中。
葉叔重拿到手後,與他齊名的上海四大古玩商一起品鑑過,結果大家看法不一。
當時葉叔重和紐約盧芹齋關係緊密,幫著盧芹齋走貨,他便想將這東西帶到紐約一試鋒芒,誰知道這時候珍珠港事件爆發,美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通往紐約的路中斷,葉叔重無可奈何,只能自留。
一九四六年,內戰即將全面爆發。上海大古董商眼看形勢不妙,紛紛想變現古董遠走香港或者東南亞,這件“撂跤貨”便被再次帶到了北平。
北平幾位行家重新品鑑,時隔十年,再見這永樂甜白大瓶,價格再也非同尋常,眾位行家大都有意下手,趁機撈一個好價錢。
也就是這時候,發生了那花旗銀行搶劫案,那次搶劫案丟失的物品,初挽自然如數家珍,這永樂甜白釉梅瓶也在其中。
解放前,初挽太爺爺拿出重金請人務必追查此案,那案件雖然不了了之,但是當時也得到一些線索,至少這件永樂甜白釉梅瓶,從未出現在海外。
當時推測,永樂甜白釉梅瓶可能一直留在國內,藏在某個人手中,而那個人,一定和三十七年的花旗銀行搶劫案息息相關。
可以說,一件永樂甜白釉梅瓶,北京上海古玩圈子都繞了一個遍,半個世紀的風雲都在裡面了,這物件,大家都聽老一輩提過。
聶南圭:“初挽,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但是我既然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你,就是抱著誠意的。”
他嘆道:“對方是什麼來路,我也不知道。”
初挽看著聶南圭:“你想讓我去看?”
聶南圭抬起眼來,看向她:“初挽,我們聶家人如果出現在寶香齋文物交流會,那所有的人都知道怎麼回事了,你去就不一樣了。”
他慢條斯理地給自己和初挽斟茶,之後道:“我們分頭行動,你去寶香齋探探對方底子,我們盯住那個所謂的香港人,有什麼消息,彼此言語一聲。”
初挽頷首:“好,我準備下,正好帶幾個物件,到時候賣一賣。”
聶南圭品了口茶:“也不著急,還有半個月呢。”
********
初輓聯繫了山西的易鐵生,他現在已經挖掘了那批貨,正打算尋機會運回來。
東西什麼樣,他還沒打開看:“不好聲張,所以也不敢太打開看,不過我大致掃了眼,都是完好的,原封的,應該就是王爺爺當年留下的那一批。”
初挽聽著,心中大定,想著現在最要緊的是準備寶香齋的這次文物交流會,爭取多掙錢,當下到處撿漏更勤快了。
這天,她在琉璃廠胡亂逛著的時候,卻在一家外貿工藝專櫃,看到了一件豇豆紅筆洗,標價三百二十塊。
要知道在七十年代以前,文物商店其實是掛在外貿公司下面的,之後文物商店從外貿公司挪出,但是外貿公司所屬的文物專櫃依然在經營文物,甚至外貿部門對外出口的一些工藝美術品中,也有一些舊貨是夾雜了文物的。
初挽看著那顏色,乍看倒像是康熙年間官窯的。
她心裡一動,康熙年間的豇豆紅瓷器很少,特別是後來天津通泰祥大量仿造,市場上大部分充斥著通泰祥仿造的,這如果是正品,那就是撿漏了。
她仔細打量,這筆洗釉面鮮豔明快,通體渾然一色,胎體均淨細膩,竟是豇豆紅中的上品。
請示過服務員後,她便上手拿起來,一上手,便有了些失望,這分量手感不太對。
於是翻過來看下面的款,是雙藍圈的楷書,六字分兩行,寫的是“大清康熙年制”,她仔細看,大清的那個“清”下面的“月”字,豎鉤的鉤略有些厚重了。
一般來說,這種小細節並不會被人注意到,不過初挽太熟悉這種寫法了。
這是她太爺爺的手筆了。
太爺爺曾經說過,年少時,到底手上欠了火候,做出來的瓷分量上就略輕了,那一批,他都是用豎鉤來做標識。
初挽低頭打量著這豇豆紅筆洗,心裡多少有些惆悵。
斯人已逝,他的作品留在世間的不知凡幾,只是他的姓名,又有幾個人知道,也只有初家的後人見到後,才能在那紅塵俗世中,辨出祖輩留下的痕跡。
初挽捧著那豇豆紅筆洗,便準備登記要買。
這麼一件豇豆紅,別人買了沒用,但是於她來說,卻是可以不論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