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
反過來說,實際上東非對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的扶持,是有捆綁條件的。
這樣一來,喀麥隆自然就處在不上不下的水平,和其他國家的西非殖民地沒有太大區別。
而德國顯然很難接受這些條件,就比如引入華人移民,在德國看來完全不如直接到內陸抓捕黑人土著,再對喀麥隆進行開發,畢竟即便是華人移民也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
而且德國對喀麥隆的殖民活動,本身就是通過對當地黑人勢力的扶持實現的,這一點和東非以及錫格馬林根大為不同。
前世比利時人將這裡作為扎伊爾殖民地首府,就是從兵站發展起來,從金沙薩可以直接逆流而上。
其次德國在鋼鐵和鐵路等工業領域也有自己的技術優勢,而東非在傳統工業領域還有很多工廠沿用著德國七十年代的技術。
而作為德國“新路線”的推動者,卡普利維認為破局關鍵就是東非,而搞定了東非也就搞定了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
黑人用來挖挖礦,搞搞種植園自然沒有大問題,但是想要進一步開發非洲光靠黑人肯定是不現實的,再教育成本顯然不及華人移民來的方便。
首先就是兩人都支持德國的海外殖民活動,而喀麥隆是如今德國在海外最大的一塊領土。
實際上除開班吉這個東阿贊德省省會外,東非還控制著沙裡河注入乍得湖的主要河流以及阿達馬瓦山東部沙裡河和烏班吉河支流的分水嶺部分區域,所以在地理上東非其實已經和德國接壤。
接下來兩國政府就雙方的經濟合作展開了激烈討論,無外乎東非放開市場以換取德國對東非的技術,資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
而之所以是有限度的合作,主要原因在於兩國的分歧也不小,首先是東非在政治領域比較保守,其次是東非和德國在部分領域存在競爭關係,尤其是農產品領域,要知道容克貴族是德國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他們反對東非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無限制進入德國市場,就和他們反對沙俄同德國的合作一樣。
不過兩國合作還是取得了巨大成績,畢竟東非的可選項比較多,在糧食領域東非確實和容克貴族群體衝突,但是東非同樣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生產國,橡膠,棉花,咖啡,茶葉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是德國的短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