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ad 作品

第三百二十四章:王安石的原罪

性無善惡論者,人對於享受仁義,追求更好生活與更公平正義是天然的。這就是道。問題出在對仁義的追求無法滿足以及個人仁義之間的衝突。

現實中,仁義的享受可能並不能實現,一方面是仁義的實現有外物的困難,另一方,你的仁可能不一定符合我的仁,人與人之間也會衝突。

“別說這麼好聽,人人都享受仁義,你覺得現實嗎,如果是為了人人享受仁義,王安石為什麼成了國賊,其變革淪為官富民貧朝廷的財政緊張也沒什麼改變?肥了新黨蔡京之流罷了”吏部侍郎之前小閣老的跟班趕緊挑撥到。

“前提是前提,目的是目的,手段是手段,結論是結論。不要來混淆這些概念”宋應昌提了提語氣。

王安石哲學行事的前提是性無善惡論,這一點在其《三經新義》裡寫得相當清楚。

心無善惡,善惡為後天所定也。

但王安石做事是割裂的,因為為國斂財其實是實現仁義的條件,實現仁義才是為國斂財的目的。王安石最大的問題是錯把手段當目的。

以為只要為國斂財,大宋有了錢,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百姓的仁義也能改善。

實際上是大宋有了錢,這個錢留在戶部也好,留在內帑也吧,最後都只會被經手的官員貪墨掉。

試想一下,性無善惡,但追求仁義之心是不變的。這裡面主要是追求自身對仁義的享受之心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