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兮娘 作品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趙白魚越來越猜不透元狩帝的心思,搖搖頭,心想算了,不想了,不如回到眼下的局勢本身。霍驚堂在揚州應該就是為淮南官場而來,莫非已經查到什麼?
兩百萬兩賑災銀在徐州被劫是照著朝廷和元狩帝的臉面狠狠抽一巴掌,太子和五皇子還沒蠢鈍到這地步。
眼下淮南就是一個炸1藥桶,隨便來點火星就能爆炸,太子輕易不敢行差踏錯,比誰都害怕賑災銀出事,所以賑災銀丟失跟他無關。
可黃青裳分明說她親眼目睹劫官銀的人是淮南安撫使參議官,是安懷德的部下,難道安懷德擅作主張坑了太子一把?
又或者,他背主了。
“哪有說背主就背主這麼容易的事?”
古人講忠孝禮儀,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安懷德敢背主就代表前程到頭,前幾十年為爭從龍之功的籌謀一朝打水漂,是個有腦子的就不會這麼幹。
“誰有問題?”
黃青裳撒謊,還是安懷德治下不嚴,部下監守自盜?
魏伯:“我覺得黃青裳的話可信度很高。”
趙白魚:“怎麼說?”
魏伯:“派去接鄧汶安老父的差役下午回來說人不見了,屋內有打鬥痕跡,門口還有血跡。另外兩百萬兩賑災銀的確在徐州地界丟了,禁軍出動查到是七十二寨漁民窩藏的亂黨所為,前去抓捕時遭到反抗,已全部就地正法,窩藏亂黨的漁民也被抓了,就等三堂會審。”
趙白魚:“欺上瞞下,一手遮天,安懷德是真不怕朝廷查到他頭上啊。”他敲著桌,左思右想便又好奇:“黃青裳和徐州漁民、亂黨有什麼關係?”
魏伯:“不如親自問她?”
趙白魚望著一豆燈火自言自語:“淮南的水比想象中深得多,看來真要變天了。”
片刻後,趙白魚嚯地起身:“走,去見黃青裳。”
***
黃青裳起初不信趙白魚,持刀便和魏伯打鬥,過不了十招就被擊落利刃,限制行動,趙白魚則趁機拿出撫諭使的官防印信讓她看清楚。
黃青裳面露驚愕,當即下跪:“民女黃青裳見過撫諭使大人,求大人為民女伸冤。”
旁邊的鄧老伯也跟著下跪,趙白魚將兩人都扶起來:“如果不是為鄧汶安和徐州三千漁民的冤情而來,我也不會貿然深夜拜訪。”
黃青裳驀地抬頭,激動地說:“大人知道徐州漁家寨的事?”
趙白魚:“兩百萬兩賑災銀被劫,三千漁民鋃鐺入獄,不是能瞞天過海的小動作。說說看,到底怎麼回事?”
黃青裳便將當晚見到的一幕盡數告知,趙白魚聽完問:“你們怎麼知道孫負乙想劫官銀?”
“因為我們一直盯著孫負乙的行蹤,知道他調遣禁軍,再根據他的路線行蹤便可推斷出來,只是我們沒有證據,就算告訴徐州知府恐怕也不會被相信,反而打草驚蛇。”頓了頓,黃青裳語氣有點失落地說:“另一個原因是我想抓現行……沒想到反而連累漁家寨。”
“為什麼盯著孫負乙?”
“因為他是殺我全家的罪魁禍首!”黃青裳聲音激昂,眼神迸射著強烈的怒火和恨意。
趙白魚心驚,直勾勾盯著她,沉穩地說:“四年前震驚江南的第一皇商滅門慘案是孫負乙乾的?你是黃氏唯一倖存的孤女?”
黃青裳:“是。您知道黃家還有幸存者?”
趙白魚:“記得李意如嗎?”
黃青裳愣了下,點頭說:“知道。她是我哥的紅顏知己,我父親當年四處奔走,特地為她去賤籍。”她神色恍惚,頗為傷感:“我哥病死京都,聽聞她為救我哥,二次賣身青樓。我很感激她,但身無餘錢,大仇未報,至今沒能去見她。”
魏伯這時開口:“我家大人已替李姑娘贖身,如今正學習如何管理酒樓,過得還不錯。”
黃青裳略微激動,悄悄抹掉淚花道謝:“大人宅心仁厚,我哥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趙白魚:“感恩的事先放一邊,我問你,孫負乙為什麼殺你全家?可是貪圖你家家財?”
黃青裳搖頭:“我起初以為是貪圖我家家財,但後來發現他們只劫走藏在家中府庫的金銀財寶,只佔我家家財三分之一。還有名下酒樓布莊,存在錢莊裡的金銀古董等三分之二家財根本沒被拿走,再後來我又想孫負乙入室劫財,為何不在淮南犯案,反而千里迢迢跑到江南?他應該是別有目的,但我猜不出來。”
“我家家財萬貫,稀世珍品不是沒有,可是值得他堂堂一省參議官假裝強盜殺我全家嗎?我爹樂善好施,廣結善緣,他看中哪樣珍寶,直說就行,我爹不是不能忍痛割愛。”
“所以我想不通為什麼?”
黃青裳忍不住落淚:“我僥倖撿回一條命,被我爹的門客收留。門客得我爹恩惠,誓以命報答,帶我輾轉來到淮南,在徐州漁家寨落腳。平時捕魚為生,同時留意孫負乙的行蹤,好不容易推斷出他想劫官銀,就以為能一網打盡……”
趙白魚倒杯茶水遞給她,於心不忍,深感憤怒,滅人滿門,劫掠官銀,還把鍋扣在黃家遺孤和舊部頭上,對人斬盡殺絕不說,妄圖將三千漁民打成亂黨同夥,其心可誅,其罪當誅,死有餘辜!
非不得已的情況下,趙白魚不願對犯人動用死刑,此時卻是真動了殺心。
“孫負乙區區參議官,不敢犯下滔天罪行,他背後必定還有人。”
“是安懷德!還有太子——我知道安懷德是太子門黨!所以他們殺人還能輕鬆躲過官府和律法制裁!”
黃青裳恨得咬牙切齒。
趙白魚卻不覺得是太子,罪魁禍首還在安懷德身上,只是他出於什麼動機作惡?
忽地想起一件事,趙白魚問:“安懷德貪墨治河銀子,殺監察御史滅口,遍傳淮南,和你們有沒有關係?”
“是我等所為。”黃青裳有些不好意思:“可是我等太魯莽?”
“不。”趙白魚一笑:“輿情激昂,反而能讓他們露馬腳。”
兩百萬兩賑災銀在徐州被劫是照著朝廷和元狩帝的臉面狠狠抽一巴掌,太子和五皇子還沒蠢鈍到這地步。
眼下淮南就是一個炸1藥桶,隨便來點火星就能爆炸,太子輕易不敢行差踏錯,比誰都害怕賑災銀出事,所以賑災銀丟失跟他無關。
可黃青裳分明說她親眼目睹劫官銀的人是淮南安撫使參議官,是安懷德的部下,難道安懷德擅作主張坑了太子一把?
又或者,他背主了。
“哪有說背主就背主這麼容易的事?”
古人講忠孝禮儀,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安懷德敢背主就代表前程到頭,前幾十年為爭從龍之功的籌謀一朝打水漂,是個有腦子的就不會這麼幹。
“誰有問題?”
黃青裳撒謊,還是安懷德治下不嚴,部下監守自盜?
魏伯:“我覺得黃青裳的話可信度很高。”
趙白魚:“怎麼說?”
魏伯:“派去接鄧汶安老父的差役下午回來說人不見了,屋內有打鬥痕跡,門口還有血跡。另外兩百萬兩賑災銀的確在徐州地界丟了,禁軍出動查到是七十二寨漁民窩藏的亂黨所為,前去抓捕時遭到反抗,已全部就地正法,窩藏亂黨的漁民也被抓了,就等三堂會審。”
趙白魚:“欺上瞞下,一手遮天,安懷德是真不怕朝廷查到他頭上啊。”他敲著桌,左思右想便又好奇:“黃青裳和徐州漁民、亂黨有什麼關係?”
魏伯:“不如親自問她?”
趙白魚望著一豆燈火自言自語:“淮南的水比想象中深得多,看來真要變天了。”
片刻後,趙白魚嚯地起身:“走,去見黃青裳。”
***
黃青裳起初不信趙白魚,持刀便和魏伯打鬥,過不了十招就被擊落利刃,限制行動,趙白魚則趁機拿出撫諭使的官防印信讓她看清楚。
黃青裳面露驚愕,當即下跪:“民女黃青裳見過撫諭使大人,求大人為民女伸冤。”
旁邊的鄧老伯也跟著下跪,趙白魚將兩人都扶起來:“如果不是為鄧汶安和徐州三千漁民的冤情而來,我也不會貿然深夜拜訪。”
黃青裳驀地抬頭,激動地說:“大人知道徐州漁家寨的事?”
趙白魚:“兩百萬兩賑災銀被劫,三千漁民鋃鐺入獄,不是能瞞天過海的小動作。說說看,到底怎麼回事?”
黃青裳便將當晚見到的一幕盡數告知,趙白魚聽完問:“你們怎麼知道孫負乙想劫官銀?”
“因為我們一直盯著孫負乙的行蹤,知道他調遣禁軍,再根據他的路線行蹤便可推斷出來,只是我們沒有證據,就算告訴徐州知府恐怕也不會被相信,反而打草驚蛇。”頓了頓,黃青裳語氣有點失落地說:“另一個原因是我想抓現行……沒想到反而連累漁家寨。”
“為什麼盯著孫負乙?”
“因為他是殺我全家的罪魁禍首!”黃青裳聲音激昂,眼神迸射著強烈的怒火和恨意。
趙白魚心驚,直勾勾盯著她,沉穩地說:“四年前震驚江南的第一皇商滅門慘案是孫負乙乾的?你是黃氏唯一倖存的孤女?”
黃青裳:“是。您知道黃家還有幸存者?”
趙白魚:“記得李意如嗎?”
黃青裳愣了下,點頭說:“知道。她是我哥的紅顏知己,我父親當年四處奔走,特地為她去賤籍。”她神色恍惚,頗為傷感:“我哥病死京都,聽聞她為救我哥,二次賣身青樓。我很感激她,但身無餘錢,大仇未報,至今沒能去見她。”
魏伯這時開口:“我家大人已替李姑娘贖身,如今正學習如何管理酒樓,過得還不錯。”
黃青裳略微激動,悄悄抹掉淚花道謝:“大人宅心仁厚,我哥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趙白魚:“感恩的事先放一邊,我問你,孫負乙為什麼殺你全家?可是貪圖你家家財?”
黃青裳搖頭:“我起初以為是貪圖我家家財,但後來發現他們只劫走藏在家中府庫的金銀財寶,只佔我家家財三分之一。還有名下酒樓布莊,存在錢莊裡的金銀古董等三分之二家財根本沒被拿走,再後來我又想孫負乙入室劫財,為何不在淮南犯案,反而千里迢迢跑到江南?他應該是別有目的,但我猜不出來。”
“我家家財萬貫,稀世珍品不是沒有,可是值得他堂堂一省參議官假裝強盜殺我全家嗎?我爹樂善好施,廣結善緣,他看中哪樣珍寶,直說就行,我爹不是不能忍痛割愛。”
“所以我想不通為什麼?”
黃青裳忍不住落淚:“我僥倖撿回一條命,被我爹的門客收留。門客得我爹恩惠,誓以命報答,帶我輾轉來到淮南,在徐州漁家寨落腳。平時捕魚為生,同時留意孫負乙的行蹤,好不容易推斷出他想劫官銀,就以為能一網打盡……”
趙白魚倒杯茶水遞給她,於心不忍,深感憤怒,滅人滿門,劫掠官銀,還把鍋扣在黃家遺孤和舊部頭上,對人斬盡殺絕不說,妄圖將三千漁民打成亂黨同夥,其心可誅,其罪當誅,死有餘辜!
非不得已的情況下,趙白魚不願對犯人動用死刑,此時卻是真動了殺心。
“孫負乙區區參議官,不敢犯下滔天罪行,他背後必定還有人。”
“是安懷德!還有太子——我知道安懷德是太子門黨!所以他們殺人還能輕鬆躲過官府和律法制裁!”
黃青裳恨得咬牙切齒。
趙白魚卻不覺得是太子,罪魁禍首還在安懷德身上,只是他出於什麼動機作惡?
忽地想起一件事,趙白魚問:“安懷德貪墨治河銀子,殺監察御史滅口,遍傳淮南,和你們有沒有關係?”
“是我等所為。”黃青裳有些不好意思:“可是我等太魯莽?”
“不。”趙白魚一笑:“輿情激昂,反而能讓他們露馬腳。”